馬鈴薯栽培田間管理方法

2023-02-09 21:39:04 字數 3709 閱讀 3723

1. 中耕除草及培土

一般情況下,馬鈴薯田的中耕除草結合培土進行。通過中耕可以提高土壤溫度,疏鬆土壤,破除板結,改善土壤透氣性,調節水氣比例,促進根系健康生長和匍匐莖發生;還可促進有益微生物活動,提高養分利用率;清除雜草,減少養分消耗及病原菌寄生和傳播。培土可加深結薯層次,增加結薯數量,有利於塊莖膨大,在生長中後期可避免綠頭薯發生,防止晚疫病等病菌進入土壤危害塊莖,造成病爛薯。

正如農諺所說「山藥鋤個狗爪爪,秋後結個大疙瘩」。

在晉西北及晉北馬鈴薯產區,往往忽視了這一操作程式,使結薯率降低,綠薯率高達30%左右,在雨水比較多的年份,爛薯現象普遍發生。因此,應該改變這一粗放耕作方式。

中耕培土的時間、次數和方法要根據當地栽培制度、氣候和土壤條件決定。北方一季作區春播後12~15天,用耙子輕輕耙壟面3~5厘公尺覆土,可起到保墒、提溫、消滅雜草和促進早出苗的作用。一般中耕除草培土2~3次,即齊苗後進行第一次深中耕淺培土,但春旱嚴重時可適當淺中耕晚培土,減少土壤水分蒸發量;第二次在現蕾期進行,應中耕加厚培土,促進匍匐莖形成;封壟前進行最後一次作業,應淺中耕高培土,防止薯塊露出地表被曬綠。

最終使壟的高度達到15~20厘公尺,培成寬而高的大壟。對於馬鈴薯一季作區的乾旱地,在剛進入雨季就開始培土;地膜覆蓋馬鈴薯,出苗後要及時破膜放苗,並用土將破膜處封嚴,當苗高10厘公尺左右時將膜揭掉,進行中耕培土。

除草也可使用除草劑,如杜邦寶成除草劑,可在馬鈴薯苗前、苗後有效防除闊葉草、禾本科雜草及莎草。除草劑宜早使用。最佳施用時期為雜草2~4葉期,每畝用藥5~6克。

先將藥劑配成母液,充分溶解後再倒入噴霧器中,然後按噴液量的0.2%加入中性洗衣粉,均勻噴施即可。

2. 追肥

馬鈴薯為喜肥高產作物,對肥料反應敏感,適時適量追施肥料是重要的增產措施。追肥應根據馬鈴薯需肥規律和苗情進行,宜早不宜晚,寧少毋多。一般在開花期之前施用,早熟品種最好在苗期施用,中晚熟品種在現蕾期施用較好。

主要追施氮肥及鉀肥,補充磷肥及微肥,開花後原則上不應追施氮肥。追肥方法可溝施、穴施或葉面噴施,土壤追肥應結合中耕灌溉進行。一般在第二次中耕後,灌第一水之前進行第一次追肥。

早熟品種在苗高10厘公尺時開始追肥,中晚熟品種現蕾開花期要重施肥,生長後期若植株早衰可以噴施0.2%濃度的磷酸二氫鉀溶液。乾旱嚴重時應減少化肥用量,以免燒根或損失肥效。

追肥量因土壤肥力、種植密度、品種型別等差異很大,要依具體情況而定。

3. 澆水

馬鈴薯是需水量大而容易高產的作物。雖然較其他作物抗旱,但是對水分最為敏感,在整個生育期內需要大量水分。據計算,每畝大田生產塊莖2000千克,總需水量應為420噸,相當於全生育期集中降雨630公釐。

如果在生長季節年降水440公釐,還需再澆水3次(每次50噸/畝,不包括地面蒸發量)。因此,穩定地供給水分是保證高產的重要措施之一。要求在整個生育期保證土壤含水量達到田問最大持水量的60%~80%。

使苗期達到65%左右,塊莖形成、膨大期需保持在75%~80%,生長後期保持在60%~65%。如果各生育期土壤水分達不到要求就需進行灌溉補水。

灌水量根據品種、預期產量、乾旱程度、土質、栽培方式等確定。一般出苗前不宜灌溉,若乾旱且有灌溉條件的要注意播種前和苗期的澆水。塊莖形成期(現蕾期)及時適量澆水對提高產量和改善品質具有決定作用,此期澆水在乾旱年份較對照增產30.

4%,濕潤年份亦增產6.5%,但應防止徒長。塊莖膨大期不能缺水,要經常保持土壤濕潤,並有降低土壤溫度的作用。

一旦水分**不均衡,忽乾忽濕便會導致塊莖生長停止或發生二次生長,形成畸形薯,嚴重減產和降低品質,這種損失在生育期內是無法彌補的。但是,在雨水較多的地區或季節,要及時排水,田間不能有積水,否則會誘發土壤病害,引起塊莖腐爛,影響貯藏。收穫前15天應停止灌水,以利於薯皮木栓化。

就目前水平而言,澆水方式以溝灌較好,但要及時鬆土,增加土壤透氣性。灌水至壟高的1/2為宜,最高勿超過壟高度的2/3,切忌大水漫灌。現行機械化噴灌技術可以節省水資源和提高水分利用率,不易形成土壤板結,但葉面可形成水珠,易引發田問晚疫病等病害傳播蔓延,故灌水後應及時噴施殺菌劑進行預防。

滴灌能很好地利用有限的水源,減少土壤沖刷和蒸發,還可根據作物不同生長階段的需求調節化肥用量,並溶於水中直接供到根部,但設施較貴,容易使土壤鹽漬化,多用於溫室或網棚生產。

4. 控制徒長

如果馬鈴薯種植密度大,水肥管理不當,過量澆水或偏施氮肥,容易引起植株瘋長。主要表現為莖葉生長過旺,莖節變長,莖稈細弱,葉片薄而大,葉色黃綠,結薯期莖葉仍然猛長,嚴重時植株倒伏,致使塊莖形成、膨大受阻,降低結薯數量和重量,有些則貪青推遲成熟期。植株徒長危害很大,既浪費水肥,又降低產量,還可誘發病害。

田間管理時,除控制水肥供給外,常使用植物生長抑制劑,調節地上部與地下部生長量,促進結薯。應用效果比較好的有多效唑、膨大素等。

多效唑是一種較強的生長延緩劑,有明顯抑制地上部生長的作用。調節植株外形結構,使植株高度降低,株型緊湊,莖稈變粗,節間縮短,葉色深綠,葉片增厚,光合作用效率提高,促進養分向塊莖轉移、積累,使塊莖的形成時期提前5~7天,從而使小薯的比例減少15%左右,增加大、中薯的比例,增加產量10%~20%。噴施多效唑後,還可使田問多稗草、繁縷等雜草基本得到抑制。

也可大大減輕晚疫病症狀,從而提高馬鈴薯的品質。一般在現蕾期至開花期植株表現徒長時噴施。適宜的噴施濃度為0.

01%左右,即每畝用15%的多效唑可濕性粉劑24~32克,或25%乳油14.4~19.2毫公升兌水40千克,均勻地噴施在葉面上。

注意不可與鹼性物質混用。

5. 收穫

適時收穫是保證產品質量的乙個非常重要的環節。正常情況下,馬鈴薯收穫時間為塊莖生理成熟期。此時植株表現為停止生長,葉色由綠逐漸變枯黃,塊莖從匍匐莖相連處容易脫落,表皮粗糙老化,色澤正常,水分含量下降,塊莖中的幹物質含量和重量均達到最高限度。

也就是說,馬鈴薯生理成熟時收穫,其產量最高、品質最好、最耐貯藏。

馬鈴薯的收穫應根據植株生長情況、氣候狀況、病害發生程度、生產目的和市場需求及時進行。作為冬貯商品薯、油炸薯和澱粉加工原料,應在達到生理成熟期收穫,以保證塊莖的幹物質含量及產量達到最高,並保證貯藏安全,正常情況下當地上部自然乾枯後採收;若晚疫病發生嚴重,則應提前滅秧收穫。春季早熟馬鈴薯不作長期貯存,要視市場淡季需求及後茬作物播種期而定,在不影響下季作物播種的前提下,應以獲取最高效益為目的,可隨時收穫。

若成熟期遭遇澇災,應提早收穫,以免塊莖腐爛,且不利於貯藏。初霜期來臨較早時,應及時收穫,防止凍害發生。

馬鈴薯塊莖薯皮木栓化非常有利於提高貯藏安全性,減少腐爛和貯藏損耗,而薯皮幼嫩的塊莖在貯藏過程中,生理活性強,容易被病菌侵染發生腐爛,且自然損耗大。收穫時應採取措施促使薯皮木栓化。一般應在植株自然枯死後10天左右收穫。

若收穫前植株未自然枯死,可提前10~15天殺秧,終止塊莖生長,促進薯皮老化,防止晚疫病危害。殺秧可採用機械滅秧,如用舊輪胎串在一起做成壓秧機,把秧子壓倒,再逆向壓1~2次,使植株枯死。

收穫時,應選擇睛天進行,溫度不能低於10℃。為減少收穫中的損傷,土壤濕度以60%~65%為宜,過濕則不利於貯藏,而過乾則易造成損傷。在收穫過程中要做到輕拿輕放,避免內傷,速裝速運。

收穫後,避免塊莖曝曬、雨淋、霜凍和長時間暴露在陽光下,尤其是商品薯和原料薯要遮光,防止薯皮變綠而降低品質。

病蟲害防治

馬鈴薯的病蟲害比較多,不僅影響植株的生長發育,還傳播病毒病等病害,造成嚴重的產量損失。山西省經常發生的主要病害有plrv、pvx、pvy、pvs、pstvd等病毒性病害,晚疫病、早疫病、瘡痂病等真菌性病害,環腐病、黑脛病、軟腐病等細菌性病害;主要的蟲害有蚜蟲、二十八星瓢蟲、豆芫菁和地下害蟲螻蛄、蠐螬、地老虎、金針蟲等。

按照「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對於馬鈴薯病蟲害應堅持以「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為主,化學防治為輔」的無害化治理原則,適時防治。做到早防早治,防病不見病。在所有馬鈴薯病害中,病毒性病害危害最大,最有效的防治方法是採用脫毒種薯。

大豆高產栽培技術的播種及田間管理方法

作者 張玉傑 新農村 2017年第02期 摘要 大豆的栽培技術直接關係到大豆的產量與品質,也正因如此,如何做好大豆高產栽培技術中播種方式 田間管理方法的選擇,則對進一步提高大豆的產量與質量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本文筆者即結合大豆實踐栽培經驗,就大豆高產栽培技術的播種方式與田間管理方式展開粗淺的 以供廣...

春季馬鈴薯種植田間管理技術

1 出苗前 疏鬆土壤,增加地溫,促進早出苗。保護地此期既不通風換氣,也不追肥澆水,重點是增加光照,防止風 雪 雨天氣損壞拱棚。2 出苗期 覆蓋地膜者,要及時人工輔助破膜 露地栽培者,雨後或澆水後要及時劃鋤,打破硬殼,使幼苗順利出土,促進苗齊 苗全 苗壯。苗期澆水要視墒情而定,墒情好可不澆水,避免降低...

茄子田間管理管理

作者 王濤 農民致富之友 2012年第09期 茄子是所謂的三茄植物 另兩種為番茄 辣椒 中要求溫度最高的蔬菜,最能忍耐高溫,是目前南方栽培面積較大 收穫期長 產量較高的蔬菜品種之一。一 整地定植 前茬出地後,立即翻耕 曬白,深度25 30厘公尺,每667平方公尺施腐熟有機肥3000 4000千克和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