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心理學考試複習

2021-03-04 01:47:21 字數 4878 閱讀 6775

第一節概述

一、1.美國心理學家f.h.奧爾波特指出,社會心理學是「研究個體的社會行為和社會意識的學科」。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g。w。奧爾波特認為,社會心理學試圖了解和解釋個體的思想、情感和行為怎樣受他人的現實的、想像的和隱含的存在所影響。

2.社會行為及其發展取決於個體與其所處情境的狀況。社會心理學之父---勒溫提出過乙個著名的公式:b=f(p,e)。其中,b-行為,p-個體,e-個體所處的情境,f-函式關係。

二、1.社會心理學的發展可劃分為三個階段:⑴哲學思辨⑵經驗描述⑶實證分析。對應的,這三個階段也就是社會心理學的啟蒙期、形成期及確立期。

2.圍繞著「人性」的哲學爭論,可視為最早的社會心理學研究。

3.經驗描述階段是從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初。其特點是:在觀察的基礎上,對人類的心理活動和行為方式進行客觀的描述和分析。

這一時期,有一些重要的學術思潮對社會心理學起了直接的「催生」作用:⑴達爾文的演化論⑵德國的民族心理學⑶法國的群眾心理學⑷英國的本能心理學⑸奧地利的精神分析學派。

4.實證分析階段始自20世紀20年代。其特點是:社會心理學從描述轉向實證研究,從定性研究轉向定量研究,從純理論研究轉向應用研究。

5.荀子說:「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

三、社會心理學研究要遵循價值中立原則,但對一些***的價值觀和一些引起心理障礙的價值理念,諮詢師應該進行積極的干預和引導。

第二節社會化與自我

一、社會化是個體由自然人成長、發展為社會人的過程。由於社會急劇變化,對個體重新進行社會化的過程叫再社會化。我國的勞動教養和勞動改造制度就是一種再社會化的機制。

二、1.社會化的基本條件:⑴人類有較長的生活依附期;⑵人類的遺傳素質提供了社會化的可能性。

2.個體社會化的載體:⑴家庭⑵學校⑶大眾傳播媒介⑷參照群體。

3.社會化的分類:⑴語言社會化。個體社會化從掌握語言開始,全部社會化是以語言社會化為前提的。

⑵性別角色社會化。「性」是個生物學概念;性別表示男女在人格特徵方面的差異,是心理學概念;性別角色表示社會對男女在態度、角色和行為方式方面的期待,是個社會學概念。

三、社會角色的分類:

1.先賦角色和成就角色;

2.規定角色和開放型角色;

3.功利型角色和表現型角色(工人、農民是功利型角色,教師、諮詢師是表現型角色);

4.自覺角色和不自覺角色。

四、角色失敗,是最嚴重的角色失調,角色承擔者不得不退出舞台,放棄原有角色。

五、1.自我是心理學的古老課題。

2.自我的概念:自我,亦稱自我意識或自我概念,是個體對自己存在狀態的認知。鏡我,是由他人判斷所反映的自我概念。

羅傑斯認為,自我概念比真實自我對個體的的行為及**有更重要的作用,因為它是個體自我知覺的體系與認識自己的方式(積極的自我暗示)。

3.自我概念的功能:⑴保持個體內在的一致性⑵解釋經驗⑶決定期待。

4.自我概念的形成與發展的三個階段:⑴生理自我(始於出生8個月左右,3歲左右基本成熟)⑵社會自我(大致從3歲到13、14歲)⑶心理自我(這階段需時10年左右,大約從青春期到成年)。

六、1.自尊是個體對其社會角色進行自我評價的結果。是一種高階需要。自尊需要的滿足會導致自信。

2.詹姆斯在《心理學原理》(1890)一書中提出了乙個自尊的經典公式:自尊=成功/抱負。

3.影響自尊的因素:⑴家庭中親子關係⑵行為表現的反饋⑶選擇參與和揚長避短⑷根據相似性原理正確進行社會比較。

第三節社會知覺與歸因

一、1.印象是個體(認知主體)頭腦中有關認知客體的形象。

2.印象形成的效應:⑴首因效應與近因效應(熟人之間,易出現近因效應;生人之間,易出現首因效應)⑵光環效應,也稱暈輪效應,是一種以偏概全的現象⑶刻板印象(具有社會適應的意義,使人的社會知覺過程簡化;但在有限經驗基礎上形成的刻板印象往往具有消極的性質,會使人對某些群體的成員產生偏見甚至歧視)。

3.印象形成中的資訊整合模式之三四:⑶加權平均模式⑷中心品質模式:真誠、熱情是積極的中心品質,虛偽、冷酷是消極的中心品質。中心品質模式更接近於大多數人日常生活中的印象形成的實際情況

4.印象管理,亦稱印象整飾、印象控制,指個體以一定方式去影響他人對自己的印象

5.印象管理是一種社交技巧。其常見策略有:⑴按社會常模管理自己⑵隱藏自我與自我抬高⑶按社會期待管理自己,使自己的行為符合角色的社會規範⑷投人所好。

二、1.歸因,指個體根據有關資訊、線索對自己和他人的行為原因進行推測與判斷的過程。

2.行為原因的分類:⑴內因與外因⑵穩定性原因與易變性原因⑶可控性原因與不可控性原因。

3.控制點理論:一種個體歸因傾向的理論。內控者相信自己能發揮作用;外控者,消極的。

4.個體歸因時往往遵循的主要原因:⑴不變性原則⑵折扣原則⑶協變原則。

三、1.凱利歸因理論也稱三維理論,考慮三種資訊:⑴特異性資訊⑵共同性資訊⑶一致性資訊。

2.瑪莉為什麼對小丑笑?

高特異性、高共同性、高一致性,歸因於刺激客體(三高,外歸因)

低特異性、低共同性、高一致性,歸因於行為主體(兩低一高,內歸因)

高特異性、低共同性、高一致性,歸因於情境

第四節社會動機與社交情緒

一、動機強度與活動效率的關係:倒u型曲線,即中等強度的動機,活動效率最高。

二、1.親合是個體害怕孤獨,希望與人在一起,建立協作和友好聯絡的一種心理傾向。

2.親合起源於依戀。依戀的產生有先天因素的影響。

3.親合的作用:⑴滿足個體的某些社會性需要⑵獲得資訊⑶減輕心理壓力⑷避免窘境。

4.影響親合的因素:⑴情境⑵情緒⑶出生順序。

三、1.成就動機是個體追求自認為重要的有價值的工作,並使之達到完善狀態的動機。

2.影響成就動機的因素:⑴目標的吸引力⑵風險與成敗的主觀概率⑶個體施展才幹的機會。

四、權力動機是個體希望影響和控制他人的心理傾向。

五、1.侵犯的構成:由傷害行為、侵犯動機及社會評價三方面的因素構成。

2.挫折-侵犯學說要點:⑴侵犯強度同目標受阻強度呈正比例關係⑵侵犯的力量與該侵犯可能受到的預期懲罰呈正比例關係⑶如果挫折強度一定,預期懲罰越大,侵犯發生的可能性則越小;如果預期懲罰一定,則挫折越大,侵犯越可能發生。

3.挫折:既指阻礙個體達到目標的情境,也指行為受阻時個體產生的心理緊張狀態。

4.侵犯的影響因素:⑴情緒喚起水平⑵道德發展水平⑶自我控制能力⑷社會角色與群體(如果社會對一種社會角色較為容忍,那麼擁有這種社會角色的個體的侵犯性就會明顯增加。在群體活動時,個體侵犯性也傾向於增加)⑸大眾傳媒的影響。

5.去個性化和侵犯行為:呈正相關。⑴去個性化是一種自我意識下降,自我評價和自我控制能力降低的狀態。

個體在去個性化狀態下行為的責任意識明顯喪失,會做出一些通常不會做的行為⑵群體活動是去個性化最常見的情境⑶大量研究表明,侵犯與去個性化有密切的聯絡。在去個性化狀態下,人群不分青紅皂白地攻擊目標,並且攻擊的強度遠超尋常而不能停止。

六、利他行為的影響因素:

1.外部因素:⑴自然環境⑵社會情境(他人在場對利他行為往往有負面影響,因會導致去個性化,責任分散)⑶時間壓力⑷利他的物件的特點。

2.利他者的心理特徵:⑴心境⑵內疚⑶人格。

3.利他技能。

七、幾種基本的社交情緒:

1.社交焦慮。是一種與人交往的時候,覺得不舒服、不自然、緊張甚至恐懼的情緒體驗。是一種消極的情緒體驗,是僅次於抑鬱和酗酒的第三大危害人類的心理健康問題。

2.嫉妒。是與他人比較,發現自己在才能、名譽、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別人而產生的一種由羞愧、憤怒、怨恨等組成的複雜情緒狀態。嫉妒情緒具有如下特點:

⑴針對性⑵持續性⑶對抗性⑷普遍性。

3.羞恥與內疚。羞恥是個體因為自己在人格、能力、外貌等方面的缺憾,或者在思想與行為方面與社會常態不一致,而產生的一種痛苦體驗。健康的羞恥感是個體心理發展的自然結果,是人適應社會生活、改善自己和一種重要方式;而過多或過少的羞恥感都是不健康的,都對個體發展不利。

內疚是個體認為自己對實際的或者想像的罪行或過失負有責任,而產生的強烈的不安、羞愧和負罪的情緒體驗。

第五節態度

一、1.態度是個體對特定物件的總的評價和穩定性的反應傾向。

2.態度的特點:⑴內在性⑵物件性⑶穩定性。

3.態度的成分:認知c、情感a、行為傾向b(不是行為,而是傾向)。因而有人把態度的三種成分說稱為態度的abc模型。

4.態度的屬性:⑴方向⑵強度⑶深度⑷向中度。

5.態度轉變的影響因素:⑴傳遞者方面的影響因素(威信、立場、說服的意圖、說服者的吸引力)⑵溝通資訊方面的影響因素(資訊差異、畏懼、資訊的傾向性、資訊提供方式)⑶接受者方面的影響因素(原有態度與信念的特性、人格、個體的心理傾向)⑷情境(預先警告、分心、重複倒u)。

二、態度平衡理論之一------海德的平衡理論:

1.海德提出了乙個p-o-x三角模型說明他的觀點。p-個體,o-他人,x-另乙個物件。

2.p-o之間的關係最重要。p-o聯絡為肯定時的平衡為強平衡,不平衡為強不平衡。而p-o聯絡為否定時,平衡為弱平衡,不平衡為弱不平衡。

3.三個關係相乘,結果為「負」,則不平衡;結果為「正」,則平衡。

三、1.態度是個體內在的心理傾向。

2.目前無法直接測量,常用的間接測量方法有:量表法、投射法、行為反應測量法。

3.行為反應測量法是測謊儀的工作原理。

第六節溝通與人際關係

一、1.溝通指資訊的傳遞和交流的過程。

2.溝通的功能:⑴是獲取資訊的手段⑵是思想交流與情感分享的工具⑶是滿足需求、維持心理平衡的重要因素⑷是減少衝突、改善人際關係的重要途徑⑸能協調群體內行動,促進效率的提高與組織目標的實現。

3.現實溝通:是溝通雙方牟對方的身份和角色都有比較清楚的把握的溝通,面對面溝通是最普遍的現實溝通形式(**等到**溝通有時也是現實溝通)。

4.虛擬溝通:是隨著網際網路發展起來的一種溝通方式。

5.虛擬溝通與網路成癮:網路成癮是過度利用網路,對網路形成高度的心理依賴的現象。網路成癮會使個體角色混亂,人格扭曲,道德感弱化,學習工作受到極大影響。

網路成癮已經成為影響社會秩序和公眾身心健康的重大公害。

二、1.體語即身體語言。是非語詞性的身體符號,包括目光與面部表情、身體運動與觸控、姿勢與裝飾、身體間的空間距離等等。

社會心理學複習

1 社會心理學 社會心理學是研究社會相互作用背景中人的社會行為及其心理根據的學科。2 產生階段 霍蘭德四階段說 哲學思辨 孕育階段 經驗描述 形成階段 實證分析 確定階段 迅速發展 3 形成標誌 1908年,羅斯與麥獨孤 社會心理學 4 實驗社會心理學的建立 1924,奧爾波特 5 認知失調理論 費...

社會心理學複習

社會心理學在確立時期的發展特點 學術中心從歐洲轉移到北美 從經驗描述研究轉變為實證研究 從定性研究轉變為定量研究 從理論研究轉變為應用研究 從大群體研究轉變為小群體和個體研究 學者們對社會心理學研究物件的理解形成的共識 1.社會心理學既要研究社會心理,也要研究社會行為。2.社會心理學既要研究個體,也...

社會心理學複習

名詞解釋 1.社會心理學 社會心理學是研究社會心理現象的科學,是從社會與個體相互作用的觀點出發,研究特定社會生活下,個體與群體心理活動發生發展及其變化規律的科學。2.參照群體 個體從心理上把自己列入與之對照,並在評價,態度,行為及價值觀形成之上接受其影響的群體。3.社會化 是個體在社會的影響下,通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