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心理學複習

2021-03-04 00:58:53 字數 4573 閱讀 1733

1、社會心理學:社會心理學是研究社會相互作用背景中人的社會行為及其心理根據的學科。

2、產生階段:霍蘭德四階段說:哲學思辨(孕育階段)、經驗描述(形成階段)、實證分析(確定階段)、迅速發展

3、形成標誌:2023年,羅斯與麥獨孤《社會心理學》

4、實驗社會心理學的建立:1924,奧爾波特

5、認知失調理論:費斯廷格,1975

基本假設:認知失調理論又叫認知不協調理論。認知失調理論認為,當各認知因素之間出現「非配合性」關係時,認知主體就會產生認知失調。

這種失調會產生心理壓力,促使個體改變有關觀念或行為,以減少或避免這種失調。

認知失調的條件:(1)邏輯的違背。(2)文化價值的衝突。(3)觀念層次的衝突。(4)心就經驗的矛盾。

認知失調的程度:(1)認知失調的程度與某一認知元素對個人生活的重要性成正比。(2)失調的程度取決於個體所具有的失調認知的數目協調認識數目的相對比例。

減少和消除的途徑:(1)改變行為,使個體對行為的認知符合態度的認知。(2)改**度,使個體的態度符合其行為。(3)引進新的認知因素,消除原有認知因素間的失調關係。

6、社心研究方法路途:

現象揭示研究:的目的是對一定社會心理現象或行為進行科學、客觀、精確描述。

相關研究:(關係解釋研究),是考察兩個或更多變數的相互關係,揭示乙個變數是否受其他變數影響,影響程度和性質如何,進而用乙個變數**另乙個變數的研究方法。

實證研究:(因果關係證實研究)目的是確定不同變數之間的因果關係,通常是為檢驗設想的因果練習或假說。

7、社會化:

概念:通常指個體在社會影響下,通過學習社會知識、掌握社會技能、建立社會經驗,並通過自身不斷的選擇和建構,形成一定社會所認可的心理——行為模式,成為社會成員的過程。

特徵:(1)強制性。(2)終身性。(3)自主能動性。

型別:(1)早期(基本)社會化。(2)預期社會化。(3)繼續(發展)社會化。(4)反向社會化。(5)再社會化。

影響因素:(1)遺傳素質是人社會化的潛在基礎和自然前提。(2)社會文化對社會化的影響。

(3)家庭是個體社會化的起點,是最重要的社會化早期因素。(4)學校是影響兒童和青少年社會化的最重要因素。(5)同輩群體對個體社會化起著重要作用。

(6)大眾傳媒對個體社會化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8、語言社會化:(1)語言本身的社會化。(2)應用語言達到社會化。前者是語言本身的發展,後者則是思維和情感的發展,語言的發展則是手段。

9、社會認知:個體在社會環境中,根據認知物件的外在特徵,推測與判斷其內在屬性並做出反應的過程。

10、認知偏差:(預言自動實現)

11、人際距離(霍爾):(1)親密距離(15—45cm)夫婦、戀人。(2)個人距離(45—120cm)朋友。

(3)社交距離(1.2—3.7m)熟人。

(4)公共距離(3.7m以上)陌生人、公共場所

12、認知啟發:(1)表徵性啟發:根據當前資訊或事件與其認為的典型資訊或事件的相似程度進行判斷。

(2)可用性啟發:哪些資訊容易被回憶和聯想,人們就傾向於以此為根據判斷。(3)調整性啟發:

指先抓住某個錨定點,然後逐漸調整,最終得出結論的判斷方法。

13、印象管理:(印象整飾、印象控制)指乙個人通過一定的方法去影響別人對於自己的印象,使別人所形成的印象符合自己期望的過程。

14、歸因:

概念:指根據有關的外部資訊、線索判斷人的內在狀態,或依據外在行為表現推測行為的原因的過程。

15、凱利的三維理論:

歸因的三因素:客觀刺激物(物件)、行動者(人)、情境或條件(背景)。

歸因的三種資訊:(1)區別性。行動者的反應是否是針對特殊刺激物的。(2)一致性。行動者的反應是否與其他人一致。(3)一貫性。行動者的反應是一貫的還是偶然的。

十六、歸因偏差:

基本歸因偏差:是指在對他人行為進行歸因時,往往傾向於把別人的行為歸結為其內在因素,而低估了情境因素的影響。

活動者—觀察者偏差:指行動者對自身行為歸因不同於對他人對此行為的歸因。

自我服務偏差:是指人趨向於吧別人的成功和自己的失敗歸因於外部因素,而把別人的失敗和自己的成功歸因於內部因素。

17、態度

定義:是個體指向一定物件,有一定觀念基礎的評價性持久反應傾向。

成分:(1)認知—(基礎)。(2)情感—(核心)。(3)行為傾向(意志)—(行為的心理準備狀態或反應傾向)。 當知情產生矛盾時,情佔主要成分。

與行為的關係:(1)態度與行為的一致性:態度影響行為。

2)態度與行為不一致:拉皮埃爾的實驗(種族歧視)。

3)態度與行為是否一致的原因:勒溫:b=f(p,e)

4)影響態度與行為不一致性因素:態度的一般性與行為的特殊性的矛盾;社會規範;個人心理素質;情境壓力過強;價值與代價

5)影響態度**行為的因素:態度各要素的協調一致性;態度的具體性;態度的強度;人格變數

18、態度改變的理論模型:

霍夫蘭的勸導模型:外部刺激:勸導者、勸導資訊和情境;內部資訊:態度主體自身。 外部刺激—態度主體—干預過程—結果

佩蒂和卡斯泊的精加工似然模型:p376

19、睡眠者效應: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逐漸忘記了資訊源低可信性的提示,阻礙消失,人們更加關注資訊本身,從而使態度產生定向改變。

20、凱爾曼的三階段理論:(1)依從(服從),表面服從行為,被迫行為。(2)認同(同化),自願的行為。(3)內化,最堅定、最穩定的態度,行為中規中矩。

21、平衡理論:海德(p—o—x)p:認知主體;o:另一人;x:物件。p379

22、偏見

概念:人們對某一群體或其成員所持有的缺乏充分根據的不正確的否定的態度。(負性評價)

原因:(1)群體間的厲害衝突。(2)群體內偏見(我們—他們)。

(3)社會化影響:偏見是習得的,直接學習和模仿學習。(4)群體間缺乏了解和溝通。

(5)人們對社會規範的服從。(6)不平等的社會地位。

二十三、利他:不期望任何外在酬賞而由於自覺自願的把幫助他人當作唯一目的的助人行為。

二十四、(利他)決策過程:(1)助人者的知覺過程:由被助者直接主動提出;由助人者發現;由被助者做出被動的求助要求。

(2)助人者的責任意識。(3)助人者判斷是否助人:責任歸屬判斷

二十五、旁觀者效應:指在緊急情況時由於有他人在場而沒有對受害者提供幫助的情況。救助行為出現的可能與在場旁觀人數成反比,即旁觀人數越多,救助行為出現的可能性就越小。

二十六、侵犯

概念:有意傷害他人,引起他人痛苦的行為。

分類:(1)從方式上:言語侵犯和動作侵犯。(2)從動機上:報復**犯和工具**犯。(3)從指向性:公然侵犯和關係侵犯。

理論:(1)侵犯的本能論:弗洛伊德的本能論(目的是指向毀滅);洛倫茨的習性學(目的是為了獲得生存的權利和種族的延續發展)。

(2)侵犯的生理基礎:激素與侵犯,遺傳與侵犯。(3)侵犯的挫折理論。

(4)侵犯的學習理論(強化,觀察學習或模仿)

二十七、侵犯挫折理論:p327

二十八、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p330

二十九、去個性化:p335是指個體在群體中自我同一性意識下降,自我評價和控制水平降低的現象。(1)匿名性。(2)喪失責任感。(3)群體的淹沒性。

三十、社會影響:在社會力量的作用下,引起個體的態度、信念、知覺、情緒以及行為發生變化的現象。(社會助長、社會干擾、社會助長)

三十一、從眾:

概念:指個體在群體的引導和壓力下,在知覺、判斷、信仰和行為上表現出與群體中大多數人一致的現象。

原因:(1)相信他人的心理:尋求行為參照。(2)尋求安全的心理:避免對偏離的恐懼。(3)忠於集體的心理。

影響因素:(1)群體因素:群體規模(3—4),群體凝聚力,群體意見的一致性。

(2)情境因素:刺激物的清晰程度,刺激物的內容,反饋的匿名性。(3)個人因素:

性別,年齡,地位,知識經驗,個性特徵,承諾感。(4)教育和文化

三十二、阿希的從眾實驗:p353

三十三、服從:

概念:指在外界壓力下,個體被迫改變自己的觀點或行為,以符合外界要求的現象。

原因:(1)合法權力。(2)責任轉移

影響因素:(1)命令者的權威性。(2)服從者的道德水平。(3)服從者的人格特徵。(4)情境壓力。

三十四、群體:

概念: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相互依賴和相互作用的個體,為了某個共同的目標而結合在一起的彼此之間具有情感聯絡的人群。

特徵:(1)共同目標。(2)結構和規範。(3)歸屬感和互動作用。

三十五、社會助長、干擾 p407

社會助長:個體從事某項活動時,他人在場會促進其活動完成,提高其活動效率。(結伴效應、觀眾效應)

社會干擾:個體在從事某項活動時,他人在場會干擾活動的完成,抑制活動的效率。(共做效應、觀眾效應)

三十六、優勢反應強化理論:p409

三十七、社會惰化:也叫社會逍遙,指群體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時,所付出的努力比單獨完成時偏少的現象。p411

三十八、群體決策(特點):

優點:(1)資訊廣泛。(2)觀點多樣,減少偏見。(3)提高決策的可接受性。(4)滿足成員自尊心,增強責任感。

缺點:(1)浪費時間。(2)從眾壓力。(3)責任不清。(4)少數人控制。

三十九、群體極化(原因):p415(1)責任分散(關鍵)。(2)群體壓力(群體偏向)。(3)資訊影響。(4)群體領導者。(5)社會比較。(6)文化背景。

四十、群體思維:指的是一種群體決策時的傾向性思維方式。p417

四十一、競爭心理優勢

社會心理學複習

社會心理學在確立時期的發展特點 學術中心從歐洲轉移到北美 從經驗描述研究轉變為實證研究 從定性研究轉變為定量研究 從理論研究轉變為應用研究 從大群體研究轉變為小群體和個體研究 學者們對社會心理學研究物件的理解形成的共識 1.社會心理學既要研究社會心理,也要研究社會行為。2.社會心理學既要研究個體,也...

社會心理學複習

名詞解釋 1.社會心理學 社會心理學是研究社會心理現象的科學,是從社會與個體相互作用的觀點出發,研究特定社會生活下,個體與群體心理活動發生發展及其變化規律的科學。2.參照群體 個體從心理上把自己列入與之對照,並在評價,態度,行為及價值觀形成之上接受其影響的群體。3.社會化 是個體在社會的影響下,通過...

社會心理學

社會心理學 讀後感 社會心理學 是研究行為背後的社會心理過程及其規則性,具體地說,它研究社會心理現象是怎樣產生的,怎麼可能產生,它的變化過程是怎樣的,它的作用又是怎樣的。社會心理學現代心理學的支柱之一,它與人格心理學 實驗心理學和認知心理學一起構成了心理學的基本框架。其研究領域設計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