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心理學複習大綱

2022-12-13 19:30:07 字數 5356 閱讀 1270

第一節概述

第一單元研究物件和範圍--p89-91

一、社會心理學的定義

1.側重於心理學的定義

2.側重於社會學的定義

二、社會行為與社會心理

1. 社會行為:社會行為及其發展取決於個體與其所處情境的狀況。

勒溫提出過乙個著名的公式: b=f (p,e) b-行為;p-個體;e-個體所處的情境;f-函式關係,行為是個體及其情境的函式。

(二)社會心理

三、社會心理學的研究範圍

(1)在個體層面 (2)在人際層面 (3)在群體層面 (4)在社會層面

(參見本課程教學參考資料:專欄2-1)

第二單元社會心理學簡史(1)

教材(基礎知識)p91-97

一、哲學思辨階段

1.這一階段是從古希臘開始,延續到十九世紀上半葉。

特點是:根據哲學思辯及社會準則來認識社會行為。但在這一階段,有關社會心理學的思想是和一般的心理學見解混雜在一起,很難把「純」社會心理學的觀點分離出來。

2.這一階段對人性的爭論,不能用經驗方法證明其假設,因而不具有科學形態。但對後來的社會心理學具有啟蒙作用.

二、經驗描述階段

(1)達爾文的演化論 (2)德國的民族心理學 (3)法國的群眾心理學

(4)英國的本能心理學 (5)奧地利的精神分析學派

三、實證分析階段

(1)瑟斯頓、李科特的態度測量 ; (2)謝里夫 「游動效應」研究 ;

(3)莫里諾發展了社會測量法 ; (4)勒溫最偉大的社會心理學家之一。

(參見本課程教學參考資料:專欄2-2、專欄2-3)

第三單元社會心理學的研究(1)

教材(基礎知識)p97-102

一、社會心理學研究應遵循的主要原則

1. 價值中立原則 2.系統性原則 3.倫理原則

二、社會心理學研究的主要方法

(一)觀察法

1.自然觀察:在自然情境中對人的行為進行觀察,其特點是對所觀察的行為盡可能少地干預。

2.參與觀察:觀察者與被觀察者之間存在互動關係,這種觀察叫參與觀察。即觀察者作為被觀察者群體的一員進行的觀察。

(二)調查法

1、訪談法: 研究者通過與研究物件進行頭交談來收集資料的方法叫做訪談法。

? 分類:結構訪談與非結構訪談;直接訪談與間接訪談。

? 訪談過程與技巧:準備工作;接近被訪談者;應對拒絕的技巧;談話和提問的技巧;追問技巧

2、問卷法

? 特點:一是標準化程度較高,二是收效快,能在短期內獲得大量資訊。

? 型別

? 問卷的結構

? 問卷設計的原則:目的性原則;全面性原則;非歧義性原則;非暗示性原則(參見本課程教學參考資料:專欄2-4、專欄2-5)

第四單元主要理論流派----p103-107

一、社會學習論

1. 社會學習論起源於行為主義 ,認為先前的學習對現在的行為有決定作用;

2. 班杜拉和沃爾特斯提出了社會學習論;

3. 在社會學習論看來,學習過程大致有三種機制,即聯想、強化與模仿。

二、社會交換論

1.成功命題 2.刺激命題 3.價值命題 4.剝奪—滿足命題 5.侵犯—贊同命題

三、符號互動論

? 認為社會心理學的研究物件是社會互動過程中的個人行為和活動,而個人行為只是整個社會群體行為和活動的一部份。

(一)符號互動論的基本假設

(二)主要觀點

四、精神分析論

(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論的主要概念和觀點

1.意識與潛意識(無意識) 4.生本能與死本能

2.「力必多」 5.人格結構

3.快樂原則與現實原則

(二)榮格的分析心理學

1. 與弗洛伊德相比,榮格更強調人的精神有崇高的抱負,反對弗洛伊德的自然主義傾向;

2. 榮格認為許多現代人都患有「神經官能症」;

3. 心理**的目的應該是發展病人的創造性潛力及完整的人格,而不是**症狀 ;

4. 「集體無意識」理論 。

(三)新精神分析論的主要觀點

1.霍妮的「文化因素論」

2.沙利文的人際關係學說

第二節社會化與自我

第一單元社會化---p108-111

一、社會化的概念

1.從社會視角看,社會化即社會對個體進行教化的過程;

2.按社會化的發展階段劃分,有早期社會化、繼續社會化;

3.現代觀點則主張,社會化伴隨人的一生,即終生社會化;

4.再社會化:由於社會急劇變化,對個體重新進行社會化的過程。其中包括對早期社會化及繼續社會化過程中沒有取得合格社會成員資格的個體的再教化。

二、社會化的基本內容

1.教導社會成員掌握生活與生產的基本知識和技能 ;

2.教導社會成員遵守社會規範;

3.教導社會成員樹立生活目標,確定人生理想;

4.培養社會角色。

三、社會化的基本條件

? 人類有較長的生活依賴期,大致持續13—25年。即有乙個不能獨立生活的童年時期,這是個體接受社會化最好的時期,也是社會化的基礎;

? 人類具有超越本能的能力。

四、個體社會化的載體

1.家庭 2.學校 3. 大眾傳播媒介 4.參照群體

五、社會化的分類

1. 語言社會化 2. 性別角色社會化 3.道德社會化 4.政治社會化

第二單元社會角色及其理論---- p111-113

一、社會角色的概念

1.社會角色是個體與其社會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為方式及相應的心理狀態 ;

2.角色是在互動過程中形成的;

3.角色理論按照人們所處的社會地位與身份研究和解釋個體的行為及其規律。

二、社會角色的分類

1. 按角色獲得方式可分為先賦角色和成就角色;

2. 按角色行為的規範化程度可分為規定型角色與開放型角色;

3. 按角色的功能可分為功利型角色和表現型角色;

4. 按角色承擔者的心理狀態可分為自覺角色和不自覺角色。

三、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過程含有角色期待、角色領悟和角色實踐三個要素。

1. 角色期待 2. 角色領悟 3.角色實踐

四、角色失調:常見的角色失調有四種形式:角色衝突、角色不清、角色中斷及角色失敗。

1. 角色衝突 2.角色不清 3. 角色中斷 4.角色失敗

第三單元自我、身份和自尊----p113-117

一、自我(1)

(一)自我的概念

? 自我,亦稱自我意識或自我概念,是個體對自己存在狀態的認知;

? 主我與客我,前者是認識的主體,是主動的自我 ,後者是認識的物件,即被觀察者 ;

? 鏡我,是由他人的判斷所反映的自我概念。

(二)自我的結構

1.物質自我:個體如何看自己身體的層面;

2.心理自我:個體如何看自己心理世界的層面;

3.社會自我:社會如何看待個體同時被個體意識到的層面;

4.理想自我:理想中,「我」該是怎樣的人 ;

5.反思自我:個體如何評價他人和社會對自己的看法。

(三)自我概念的功能

1.保持個體內在的一致性 2.解釋經驗 3.決定期待

一、自尊

1.概念:是個體對其社會角色進行自我評價的結果。自尊水平是個體對每一角色進行單獨評價的總和。

2.影響自尊的因素

(1) 家庭中親子關係的影響

(2) 行動表現的反饋

(3) 選擇參與和揚長避短

(4) 根據相似性原理正確進行社會比較

3.自尊的測量

第三節社會知覺與歸因

第一單元社會知覺

一、基本概念-----p117-119

1. 社會知覺,又稱社會認知,即個體對他人、群體以及對自己的知覺。

2. 社會知覺與普通心理學的知覺的含義有所不同。後者是指個體對直接作用於自己的客觀刺激物整體屬性的反映,不包括想象、判斷等過程;前者則包括整個認知過程,既有對人外部特徵的知覺,又有對人格特徵的了解以及對其行為原因的判斷與解釋。

3. 社會知覺是一種基本的社會心理活動,人的社會動機、社會態度、社會化過程、社會行為的發生都是以社會知覺為基礎的。

二、影響社會知覺的主觀因素

1.對他人表情的知覺: (1)面部表情 (2)身段表情 (3)言語表情

2.對他人人格的知覺

3.對人際關係的知覺

4.對行為原因的知覺

三、影響社會知覺的主觀因素

1. 認知者的經驗:

圖式的作用:(1)影響個體對他人的知覺 (2)影響對注意物件的選擇

(3)影響記憶 (4)影響自我知覺

2. 認知者的動機與興趣:由於動機和興趣不同,個體選擇認知物件有所不同。

3. 認知者的情緒:處於積極情緒狀態下的認知者傾向於給他人賦予積極品質,用積極的「目光」知覺他人;反之則用消極「目光」去知覺他人。

第二單元印象形成與印象管理

印象與印象形成--p119-122

一、印象與印象形成的概念:

印象:是個體頭腦中有關認知客體的形象。個體接觸新的社會情境時,總是按照以往經驗,將情境中的人或事進行歸類,明確它對自己的意義,使自己的行為獲得明確定向,這一過程稱~

二、印象形成的效應

1. 首因效應與近因效應 2.光環效應 3.刻板印象

三、印象形成中的資訊整合模式加法模式

1. 加法模式 2.平均模式 3. 加權平均模式 4.中心品質模式

(一)印象管理的概念:亦稱印象整飾,指個體以一定方式去影響他人對自己的印象。即個體進行自我形象的控制,通過一定的方法去影響別人對自己的印象形成,使他人對自己的印象符

(二)印象管理的作用

(三)常用的印象管理策略。 (參見本課程教學參考資料:專欄2-6)

1.按社會常模管理自己 3.按社會期待管理自己,符合角色的社會規範

2.隱藏自我與自我抬高 4.投人所好

第三單元歸因

歸因的概念與分類--p122-125

一、歸因的概念:

1.指個體根據有關資訊、線索對自己和他人的行為原因進行推測與判斷的過程。歸因不僅是一種心理過程,也是人類的一種普遍需要。

每乙個人都可以被看成是業餘社會心理學家,每個人都有一套從其經驗歸納出來的,關於行為原因與行為之間的聯絡的看法和觀念。

2.歸因:即歸結行為的原因。指個體根據有關資訊、線索對行為原因進行推測與判斷的過程。

二、行為原因的分類:

1.內因與外因 2.穩定性原因與易變性原因 3.可控性原因與不可控性原因

三、控制點理論與歸因原則 (參見本課程教學參考資料:專欄2-7)

1. 控制點理論

2. 歸因原則:(1)不變性原則 (2)折扣原則 (3)協變原則

3. 根據三維理論,個體在歸因時需要同時考慮三種資訊:

(1)特異性資訊:行為主體的反應方式是否有特異性,是否只針對某一刺激客體做出反應。

(2)共同性資訊:不同的行為主體對同一刺激的反應是否相同。

(3)一致性資訊:行為主體在不同背景下做出的反應是否一致。

五、影響歸因的因素

社會心理學複習

1 社會心理學 社會心理學是研究社會相互作用背景中人的社會行為及其心理根據的學科。2 產生階段 霍蘭德四階段說 哲學思辨 孕育階段 經驗描述 形成階段 實證分析 確定階段 迅速發展 3 形成標誌 1908年,羅斯與麥獨孤 社會心理學 4 實驗社會心理學的建立 1924,奧爾波特 5 認知失調理論 費...

社會心理學複習

社會心理學在確立時期的發展特點 學術中心從歐洲轉移到北美 從經驗描述研究轉變為實證研究 從定性研究轉變為定量研究 從理論研究轉變為應用研究 從大群體研究轉變為小群體和個體研究 學者們對社會心理學研究物件的理解形成的共識 1.社會心理學既要研究社會心理,也要研究社會行為。2.社會心理學既要研究個體,也...

社會心理學複習

名詞解釋 1.社會心理學 社會心理學是研究社會心理現象的科學,是從社會與個體相互作用的觀點出發,研究特定社會生活下,個體與群體心理活動發生發展及其變化規律的科學。2.參照群體 個體從心理上把自己列入與之對照,並在評價,態度,行為及價值觀形成之上接受其影響的群體。3.社會化 是個體在社會的影響下,通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