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課堂有效教學活動的設計和組織

2021-07-13 22:09:46 字數 5146 閱讀 3604

專題簡介:

該研修專題主要是為小學品德教師提供一些新的教學理念、有效的教學方法、教學研究方式和教學資源等指導和服務,以解決在品德課堂教學中的實際操作問題。根據品德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品德課堂教學活動的方式是多樣的,如:

閱讀、討論、辯論、參觀、調查、訪問、遊戲、角色扮演、模擬活動、兩難問題辯析等,每一種活動都有其適用的範圍和價值。為此,作為任教品德課的教師應根據不同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物件和教學條件加以選擇,最大程度地發揮每一種教學活動的效用,更好地提公升和培養學生的公民道德素養。

子專題一:品德課堂中體驗式學習.該研修專題是小學品德課堂教學的主要教學方法,是學生通過身體的各種感官進行學習的一種方式。

體驗學習的種類多種多樣,大體可以分為直接體驗和間接體驗。通過體驗學習使學生在活動中獲得真實感受和內心體驗,這種內心體驗是形成認識、轉化行為能力的原動力。為此,我們開設此專題是想通過研修,讓教師更好地把握該課程的教學思想,掌握品德課堂的有效教學方法。

體驗式教學在小學思想品德課教學中的應用

1、創設情境,引發體驗。兒童發展心理學認為,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滿足所引起的一種內心體驗。它滲透在人的道德認識和道德行為之中,而培養學生道德情感的主要途徑之一就是情境教學,只有精心創設情境,才能使學生在愉悅的教學氛圍中陶冶情操,淨化心靈,接受道德形象的薰陶和感染。

在體驗式教學中,我嘗試借助動手操作、實物演示、錄音錄影、現身說法、故事詩歌小品等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來創設情境。借助這些情境的直觀性、形象性,對學生的感官產生強烈的刺激,使之進入所創設的情境氛圍中,激起相應的直覺情感,並能夠從情境當中找出情境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來,發現情境中存在的問題,對情境提出看法談出自己的感覺。這時候,教師應變為平等的參與者和協作者,但教師的主導地位沒有消失,應該引導學生感受情境,從情境中發現問題。

在學習《我們的科學小組》一課前,我讓同學們和自己的父母親去大型商場超市看科技商品,如數碼產品,電腦產品等,聽銷售人員的介紹後,讓學生感受到科學技術的神奇力量。然後讓學生自己試著充當解說員,向同學們介紹一些自己了解的高科技產品的用處。在教學中,我先讓同學們**科教片,再和大家一起討論科技給我們的衣食住行和學習文化知識帶來了哪些好處。

有了前面的鋪墊,大家情緒高漲,你一言,我一語地暢談起來「有了數位相機,我家印**不再去沖印店了,」「我能在網上了解、遊覽風景名勝,」……我也投入其間,談了自己的看法,在熱烈的討論中,大家真切地感受到科學技術為人類創造了美好的新生活,同時也激發了他們「愛科學、敢創造」的情感意識,讓我們的科學小組更有活力。因此,我認為在小學思想品德課上,恰到好處地創設各種情境,讓師生在不同的情境中體驗,互相影響、互相交流、深化情境,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原有的生活積累,情感經驗,展開豐富的想象、去感受、體驗、親歷,進而表達和形成積極受教育的態度,提公升道德情感。

2、融入情境,體驗感悟。著名心理學家柯伯爾認為:「兒童道德發展是從理智發展經角色承擔發展再向道德能力發展的。

」這說明角色承擔發展既是兒童道德發展的必經之路,也是制約其道德發展的條件之一。角色承擔,就是讓學生對未來所承擔的角色的提前預演或對他人角色的嘗試。在教學中,引導學生融入到所創設的情境當中,讓他們的情感在情境中得到體驗,能給學生帶來豐富的知識體驗,從而深刻地掌握知識。

當學生喚起學習的需要和情感的需要後,我通過各種教育形式,把有益於學生身心健康的一些社會角色引進校園,讓學生在不同角色承擔中體驗、鑑別和評議各種社會角色的善惡美醜。讓學生在情感中通過想象來體察形象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把教材中的知識點和腦海中已有的品德表象聯絡起來,把教材中蘊含的情感在扮演的角色身上做想象性投射,通過想象感受自己生活在某種氛圍中,設身處地設想自己成為體驗的物件,產生與體驗物件相一致的移情體驗,並從中領悟和把握知識,感悟其中的道理,使「理」通過「情」進入學生的心靈。

例如,在學習《幫助殘疾人》這篇課文時,我們知道這篇課文的目的就是讓我們關心、尊重、幫助殘疾人,可作為乙個健康人是很難體會到殘疾人的心情的。於是我就設計了這樣的乙個教學環節,讓學生蒙上眼睛,在教室裡試著走一走。開始,還行,後來就磕磕碰碰,無法行走了。

其餘同學,剛開始感到很好玩,可等到自己也這樣嘗試,這樣體驗以後,就再也樂不起來了。他們初步體驗到了殘疾人的困難。在讓他們談感受時,有的說,盲人走路,真的很不方便,如果是過擁擠的馬路就更困難了;有的說,我就這樣試了一下,就已經感到困難了,何況他們是每時每刻都是這樣呢;還有的說,盲人的生活真是寸步難行啊!

這時,我再趁熱打鐵進行行為指導。學生聽了,紛紛表述自己的決心:如果我碰上殘疾人,也一定會伸出援助之手的。

這樣的教學效果正是我們每乙個教師所期望的。讓學生在模擬角色實踐中,在對方心理位置上去認識思考道德問題,意識和體會到這些角色和實踐活動的要求,意識和體會到社會對這些角色和實踐活動的要求與道德約束。了解了社會上各行各業人的勞動特點,思想情感和工作熱情,培養自己寬容理讓、相互理解和情感融洽的心理品質。

3、超越情境,獲取創造性情感體驗。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說:「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

」又因為思品教育不僅要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還要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當學生在情境中能夠把自己的情與景結合,能夠融入情境中學到教材的知識點後,還要能夠將自己在情境之中體驗到的情感、學習到知識點應用於現實生活。更因為我們的受教育者是活生生的人,都生活在現實生活中,所以,在教學中我注意把課堂知識教學與學生課外生活實踐結合起來,讓學生通過一定的生活實踐,親自體驗、感受、思考,將課文中的道德觀念在現時生活中展開並不斷充盈,完滿學生現時生活,使他們生活得更有意義。

如《我們手拉手》一課教學後,我設計了這樣一道課後實踐題,針對一些不活潑,不願意和其他同學交往的小學生,或者對其他小同學不友愛的小學生提出一些要求,讓每個學生找自己和其他同學手拉手的事情和活動,要求每天都要找,並做好記錄,有幫助同學,友愛同學的事或活動,就打「星」,要堅持一周,一周後再反饋、交流。在一周的學習生活中,我觀察到學生按照我的要求積極體驗、實踐,有的同學不但自己改變了不活潑,不願意和別人交往的習慣,還幫著其他同學分析原因,主動和其他同學互幫互助,手拉手。一周後的資訊反饋使我欣慰:

學生們不但參與,還非常投入,於是在表揚的同時,我還鼓勵他們下週繼續努力,特別是對那些以前不怎麼參與手拉手活動的同學,要特別的表揚,以達到他們的內心的自我滿足感,從而激發他們更積極地友愛同學,互幫互助。這樣,學生們又興趣盎然地投入到下週的實踐中去。學生按照老師的要求有目的地進行了使自己在互幫互助中得到生活體驗,在體驗中發現自己的不足,並能及時糾正自己的行為,有效達到課堂教學目標,有利於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子專題二:品德課程「同課異構」的預設.該專題的研修是品德課程教師進行集體備課和校本教研的主要研討方式。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通過該專題的研修為教師提供多樣化的、迥異風格的教學設計優質資源,並希望在與廣大教師一起學習、交流和不同的教學智慧型碰撞、昇華中,整體提公升教師的教學教研水平。

同課異構教學——學習心得體會

同課異構」即同一教學內容,不同的教師根據自己的實際、已有的教學經驗、學生狀況、教學風格及教學技能進行不同的教學設計,上出自己的教學風格和特色。使教師在教學設計與實施方面做到「八仙過海,各顯其能」。這就形成了同一內容不同結構的課。

「同課異構」讓我們清楚地看到不同的教師對同一教材內容的不同處理,不同的教學策略所產生的不同教學效果,並由此開啟了教師的教學思路,彰顯教師教學個性,真正體現了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真「同課異構」的教研方式,可以引發參與者智慧型的碰撞,可以長善救失,取長補短,明顯提高教教學效果。同時也提高了教師的專業化發展。

經過教師一輪「同課異構」教研活動,我認為建立在備課基礎上的「同課異構」則是在集中大家智慧型的基礎上,形成大體的框架和思路,已經是集體智慧型作為鋪墊,這種「異構」體現的是教師的個人風格、個人高超教學技能、個人的教學風采。這是一種更高層次的教學過程,這種「異構」必然會張揚教師的個性特長,讓課堂更精彩,讓教師在「異構」中感悟自我,讓教師在「異構」中學習他人的長處,找到自己的差距。

在聽課期間,我不僅能認真去聽、去想、去感悟,還能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置身於課堂中,傾聽著老師們一堂堂精心準備的課,在這裡,我親身領略著他們對教材的深刻解讀,感受著他們對課堂的準確把握,體會著他們對學生的密切關注。他們在開啟學生智慧型大門的同時,也讓我學到了很多很多新的教學方法和新的教學理念,引發了我對課堂最優化的思考。通過聽課我受益匪淺,讓我近距離的領略到每位教師的的教學風格,深厚的教學功底及精湛的教學藝術,雖然這四節課的教學風格各異,但每一節課都有很多值得我學習借鑑的東西。

課堂上老師們都能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採取適合本班學生的特點,採用學生自主學習,主動**交流培養學生大膽創新,勇於實踐的能力!

新課改新理念,同課異構教學,各校之間的交流讓每位老師都受益,同時也能傳遞新的教學理念.總之每位老師各具特色,但又互相包容.。作為教師不僅要認真上好每一節課,還要在這「好」字上下功夫,怎樣才能上好課,上出讓學生喜歡的課?

怎樣才能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要多琢磨,多學習,要走出自我。

子專題三:預設目標與活動的生成性相結合.課前教學預設是教師進行品德課堂教學所必需的,但教學預設不是一成不變的,教師應根據課堂上的生成性問題及時調整教學設計,根據學生的實際表現,把預設與生成有機結合起來,才能更好地促進每個學生的品德發展和生活能力的提公升。

為此,我們開設了此專題研修,以教育敘事、教學反思的方式為教師提供研討的資訊和資源,同時也希望廣大教師通過研修提供更多更好的課堂上稍遜即逝的、閃光的教學點滴和優質資源。

目標與活動相結合

預設」是指一項活動開始之前的預想、預算、規劃和安排。就課堂教學而言,教師課前所做的思想、材料、形式和方法上的準備,都是教學預設活動。通常,對預設的態度有兩種,即固化預設和彈性預設。

一種態度認為,預設是最佳的、唯一的、確定的和剛性的計畫和安排。認為上課是執行教案的過程,教學中教師期待學生按照教案的設想回答,若不,仍努力引導,直到達到預定答案為止。另一種態度則認為,預設是多元的、開放的、情景的和動態的規劃和設計。

認為預設只是假設,教學假設的目的性和計畫性要服從教學實踐的過程性和變化性。顯然,課前預設需要彈性預設。那麼,應該如何進行彈性預設呢?

1.靈活處理教材

首先,作為一名合格的教師,必須具備良好的專業知識和理論基礎,也只有這樣,才能在教材的處理中融入自己的科學精神和智慧型,對教材進行重組和整合,充分有效地將教材的知識啟用,形成有教師教學個性的教材知識。其次,還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活用教材,尊重學生的原有知識和生活經驗,抓住學習的出發點和興趣點。

2.有效進行預設

教學的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的發展,但在品德領域中,不同的學生會獲得不同的發展。因此在預設目標時,除共同性目標外,還要考慮因人而異和層次不同的目標。另外,教學內容的設計也要有彈性,教材只提供了最基本的教學內容,而學生的學習範圍是廣泛的,故教師對教學內容的選擇,要從學生的實際發出,例如,品德與社會、品德與環境、品德與生活、人與自然等都可作為教學的內容。

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內容設計時,可事先設計一些預備內容,根據課堂的發展選擇合適的內容進行教學。另外,對課堂時間的安排要有彈性,要根據學生的表現隨時調控。

開展有效教學活動構建魅力品德課堂

作者 文 牛紀軍 新課程 小學 2014年第05期 品德與生活課是一門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良好品 德 樂於 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強調寓教育於活動之中。那麼,我們應該如何開展各種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學生在發展中生活,在生活中發展,最終實現課程回歸生活的目標呢?結合自己多年來的教學...

談品德課堂學習活動設計的有效性

摘要學習活動給品德課堂注入了新的活力與生機。學習活動的設計 實施和效果直接關係到品德課教學的成敗。在實踐中需要反夏琢磨 深入 讓學生實實在在地感受生活的脈搏,促使其品德的養成和發展。關鍵詞品德教學活動設計有效性 在品德教學中,需要教師設計有效的活動。教師在讓學生 學得快樂的同時,還要關注他們在活動中...

如何設計品德課堂上的體驗活動

小學生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 中指出 道德源於兒童的生活,兒童品德的形成源於他們對生活的體驗 認識和感悟 因此,品德課上有很多的內容都是需要學生親身去感受,才會有更多更深刻的體會,才能真正的感悟。有時,想到乙個好的模擬體驗活動,因為班級額度太大,又很難組織完成,以至於無法達到預期的目的。因此,這段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