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級下冊圓錐的認識教學反思

2022-02-01 10:18:24 字數 1411 閱讀 3976

《圓錐的認識》教學反思

白小李變愛

「圓錐的認識」一課是數學十二冊第一單元的教學內容,它是在學生們認識了圓柱體積之後進行的教學內容,因此它與圓柱體既有聯絡又有區別。學生們有了學習圓柱體的知識與技能基礎,認識圓錐應不成問題,再加上學生們會在動手合作中進行學習,這是他們非常喜歡的學習方式。在對教材進行了充分地前端分析之後,教學設計我注重了以下幾點:

一、抓住重點、難點進行教學設計,教學過程中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新課程的改革體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但如何實現這一目標,需要教師能從學生學習的角度出發,學生想學什麼,想怎樣學,這都應盡量滿足學生的要求。在認識圓錐體的基本特徵時自己的設計是先認識底面,再認識側面,我先用教具演示後再認識高。在學習中,有圓錐轉化到圓錐後,學生們先說出了高,我也就及時的讓學生指一指高。

本課的重點是認識圓錐的基本特徵,推導出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難點是利用圓柱與圓錐之間的關係推導出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因此我設計在本節課上利用大量的時間充分讓學生們自己動手,通過學生自己動手削、觀察、猜想、推理、驗證等方法,找到圓柱與圓錐之間的關係,從而推導出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

把公式的應用這一教學任務放在了下一節課,這樣學生們會有更加充足的時間和空間動手**。

二、在教學過程中體現教師的主導地位。

新課程倡導學生的主體地位的同時也提倡教師的主導地位。我理解教師的主導地位在數學課上體現教師要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分析問題的方法。於是我在分析教材後,從難點出發,設計學生自學提問。

讓「學生自己動手在乙個圓柱中削出乙個最大的圓錐,並觀察:1、圓柱、圓錐的什麼相等?2、圓柱被削下去多少,還剩下多少?

3、圓柱與圓錐的體積之間存在著什麼關係?4、削下去的部分是留下的幾倍?

通過自學提示的設計,讓學生在回顧削鉛筆的過程中切身感受圓柱與圓錐之間的密切聯絡,從而順利地推導出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

教學下來感到基本比較順,在課中有幾點驚喜:

一、學生們的想象力已經初步形成,這對於學生們認識圖形很有幫助。這一點體現在:

1、學生對「圓柱轉化成圓錐」的認識很清楚:在結合課件演示的情況下,通過老師的引導:圓柱的上底面收縮變小,在收縮變小,最後收縮成了乙個點,這樣圓柱也就轉化成了圓錐。

學生們通過頭腦中的想象,很快地理解了這一知識點。

2、對高的認識與測量:學生們通過觀察、測量,理解了圓錐側面積上的直線是扇形的半徑,但半徑不是圓錐的高,圓錐的高是看不見的,但是可以測量。

3、直角三角形沿一條高旋轉一周之後就是圓錐。

二、學生們的數學能力正在逐步地形成。

通過學生們課上精彩的發言,體會到學生們已初步具備了推理的能力,並在利用這一能力進行新知的學習。

三、教師的靈感更閃光。

在進行教學中,學生們對圓錐體的基本特正有了一定的了解後,自己突然有一種強烈的意識就是,先讓學生們進行實踐後老師再進行演示,效果一定會更好。果不其然,學習的效果真的很好。這使我再一次體會到老師靈活駕馭課堂會使學生有更大的收益。

六年級數學下冊圓錐的體積教學反思

死記硬背是一種傳統的教學方式,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但隨著素質教育的開展,死記硬背被作為一種僵化的 阻礙學生能力發展的教學方式,漸漸為人們所摒棄 而另一方面,老師們又為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煞費苦心。其實,只要應用得當,死記硬背 與提高學生素質並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學生語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礎。最新文...

六年級數學下冊圓錐的認識教學反思人教新課標版

圓錐的認識 教學反思 圓錐體在日常生活中是一種很少見的立體圖形,學生疏於了解,對圓錐體缺乏必要的感性認識。因此,我認為如果直接按照教材的設計,開始就認識圓錐體的特徵,學生會由於生活經驗積累不夠,而不能夠全面地 準確地了解圓錐體的特徵。為了使學生對圓錐體有更多的感性認識。積累豐富的第一手的資料,我設計...

六年級,圓柱圓錐

1 求下列圓錐的體積 1 底面半徑是4厘公尺,高6厘公尺。2 地滿面直徑6分公尺,高8 厘公尺。3 底面周長31.4厘公尺,高12厘公尺。2 乙個圓錐的底面半徑是6厘公尺,高是4厘公尺,求它的體積。3 乙個圓錐形沙堆高1.5公尺,底面周長18.84公尺,每立方公尺沙約重1.7噸,這堆沙約重多少 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