槓桿教學反思

2022-02-01 20:14:58 字數 1535 閱讀 2664

3.畫力臂並比較力臂大小是下面槓桿分類的基礎,一定要多練並讓學生過關。

篇二:槓桿教學反思

本課教學,是在上節課通過槓桿尺的研究得出槓桿如何省力、費力、不省力也不費力的前提下,**生活中的各類槓桿類工具。對於此課教學,簡單枯燥的說教起不了多大效果,要盡可能多的通過實物,通過學生的動手操作激發學習興趣,在遊戲玩樂中體會科學的奧秘,掌握相應的科學知識。

如何區分槓桿是省力、費力、不省力也不費力,可以告訴學生兩步驟,1、先找到槓桿類工具的支點、用力點、阻力點;2、分析三個點之間的位置關係,依據槓桿尺實驗的結論來區分。對於螺絲刀撬開筒蓋、夾子夾東西、開瓶器開啤酒瓶三個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進行分析,前兩項較易掌握,開酒瓶蓋不少學生找不准阻力點和支點,這裡需要老師加以引導分析。

生活中更多的槓桿類工具的分析,多準備些實物,當學生不甚明了時,通過操作演示,親眼看到了工作過程,學生就較易發現三個點,分析三個點的關係,從而能方便的區分是何種槓桿的應用。對於剪刀,教師有必要進行補充,一是不同用處的剪刀,其阻力臂和用力臂的長短是不同的,如理髮剪、縫紉剪、園林剪、手工剪等;二是對於同一把剪刀,使用方法不同,其省力或費力情況也是不同的。對於費力的鑷子和筷子這兩種槓桿類工具,引導學生思考「為什麼要設計成費力的?

」可結合夾煤餅的火鉗,比較能說明問題。有的槓桿是為了省力,有的是為了省距離。

篇三:槓桿教學反思

槓桿是九年級物理第十三章第四節的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已經有了力的概念,以及日常生活中接觸的槓桿等,學生接受本節內容應該是輕而易舉的,實際教學中卻與課前的預想相差甚遠。

本節課的主要知識目標是使學生認識槓桿,理解槓桿的五要素以及掌握槓桿平衡的條件。開始授課通過活動引入,學生對槓桿的概念能夠接受,通過對實際生活中槓桿如撬杆、蹺蹺板等的分析,知道了動力、阻力同時存在於槓桿,槓桿是受力物體,動力、阻力的作用效果相反,這可以從阻力、動力的概念上加以區別和理解。但在力臂的教學中,對力臂的理解由於部分學生的數學較差,理解的不夠到位,不能正確做出動力臂和阻力臂,突破難點存在了障礙,雖然通過對多個槓桿力臂的判定及練習,多數學生都能準確做出力臂,突破了難點,但是如果在授課之前首先對「點到線」的距離知識進行複習,學生對畫力臂做起來就會得心應手的,從而會節約時間,為後面的教學打下基礎。

在**槓桿平衡條件的實驗中,學生通過實驗及對資料分析得到規律,對他們來說不是很難。但學生在設計實驗時存在的問題較多,表現在對實驗器材的選擇、實驗步驟的設計、實驗中應注意問題的考慮,課前我對學生的能力估計有些過高,在課堂我才發現學生的能力並不像我想的那樣。我在學生實驗後又提出了幾個問題。

如槓桿平衡後在兩側的鉤碼上同時增加或減少相同的力,使鉤碼向支點或遠離支點移動相同距離,槓桿能否平衡?若不平衡向哪端傾斜?從中找規律,進而得到了這一類平衡問題的解題方法,做到解一題,會多題。

總的來說,這節課由於採用了資訊科技與物理課堂教學的整合,使得整個教學過程比較形象、生動、有趣,更重要的是在做練習和實驗資料處理方面,能夠及時得到反饋,使師生能及時得到交流、同學之間能相互比較討論,這有利於能及時解決自主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有效地提高了學習效率。

總之,槓桿這節課教學中給我很大啟發,課前的一些想當然的想法,有時在實際授課中是行不通的,所以教學中教者應認真備課。在上課中及時處理課堂上出現的問題,使每節課都達到最好的效果。

槓桿教學反思

上完這節課,我有乙個深刻的體悟 教學的過程是教與學的交往 互動的過程,是師生雙方相互交流 相互溝通 相互啟發 相互促進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既要放手讓學生自主 又要適時點撥 引導 講授,為學生順利自主 提供有力的幫助。我在對於槓桿五要素的教學過程中,改變了過去直接講授的方式,而是讓學生在主動學習...

槓桿教學反思

譚國林槓桿是初中力學部分的重要內容,它是學習其他簡單機械的基礎。因此,學生對槓桿相關的知識理解與掌握程度,對學習簡單機械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新教材在槓桿的定義 槓桿的五要素兩個內容安排上篇幅較小,重點突出了 槓桿的平衡條件。但結合我校的學生實際,對於力臂的理解 實際作圖都需要強化訓練,這也是本節課的...

槓桿教學反思

我上了一節課 槓桿 感觸較深。這節課我盡力找乙個合適的載體來生動形象的把物理知識融入到乙個學生熟悉的情境中,展現解決問題的基本過程和方法,培養學生的基本技能和理論聯絡實際的意識和能力。其中有乙個道題目是這樣的 小明買了一條2kg的魚,因為現在的商販有投機倒把的現象,小明想用剛剛學過的知識驗證一下這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