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法治及其本土資源》有感

2022-07-09 20:36:02 字數 1635 閱讀 8429

在讀了蘇力先生的這部《法治及其本土資源》後,我的感觸頗深。我認為,蘇力先生在這部書中最主要就是闡述了自己對盛行的法制建設的「現代化方案」的反思以及對現行一些不適合當前中國國情的法律制度的挑戰。

蘇力先生在這本書中用一些鮮活的例子,從淺近的社會法律問題入手,集中討論了中國當代法律和法學一系列的重要理論問題。主要包括:法律規避和法律多元,法律本土化,法律專業化,市場與法律的替代問題,以及最後他自己對法學教育的認識和建議。

下面我就自身從這本書中所體悟到的,所學到的談一下自己的理解,即讀書報告會的報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早在兩年前就已建成,但是中國目前法律制度,法學研究還是存在著很多很多的不足。同時,或許是由於教育的問題,其實很多人對中國的法律並不是很理解,或者說不懂「法」。

援引蘇力先生在這本書中反覆提到的乙個例子《秋菊的困惑》。一位農村婦女秋菊因與村長發生口角,以言語激怒了村長,而村長踢她的丈夫了幾腳,秋菊對此感到十分的不滿,在調解不成後無奈選擇了打官司。而當她得知村長要被拘留時,就感到非常的不理解。

秋菊的原意只是想找村長討回個說法,並不是想通過這個方式「懲罰」村長。但是這樣一來,弄得村長和秋菊兩家人都不好受。從這個社會上普普通通的乙個例子就能夠知道,中國的法律雖然公平公正,但是仍然存在著種種的缺陷。

這就引出了我從這本書中感悟最深的乙個論題「法律規避」。我十分認可蘇力先生的觀點,就是有些事其實完全沒有必要非得按照法律規定一五一十的去做。其實法律的本意就應該是讓人們獲益,保護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

但是很顯然,在秋菊打官司的這個例子中,法律在其中卻扮演了乙個「損人不利己」的角色。如果說,法律此時可以變通,只是為秋菊和村長直接的小矛盾調解,而不是拘留村長,也許他們兩家人以後還是一樣的平平常常的過日子,沒有隔閡。

所以,我認為,法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亟待完善。這種完善主要就是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從社會實踐的角度去完善法律體系。蘇力先生在這本書中也深刻的分析到了我國的法律實踐傳統是十分欠缺的,我國的法學界和法律界基本上只是把憲法作為一種理論,而未能以自身的法律知識和法律技巧將之投入創造性的社會實踐。

而在我看來,這與現行的制度與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功利」是存在著微妙關係的。有句話說「世界上並不缺少美,只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也許很多的法律和法學研究者了解到一些中國法律的不足,有些甚至也闡述了他們的看法,但是幾乎沒有任何人對這些看法做一些深刻的研究,或者是說他們的觀點與想法並沒有得到重視,並沒有讓國家立法者,司法者,執法者去思考。

我相信,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有些關於經濟的法一定是非常走火,但是真正的想要成為乙個法律或者是法學的專業人才,必須要綜合發展。因為所有的法律行為不可能只涉及到乙個單獨的部門法,它必然是乙個交叉學科,即便只是在法學內部交叉。這同樣也是蘇力先生對於法學教育的期待之一。

蘇力先生的《法治及其本土資源》,讓我學會了很多我以前根本沒有想過的東西。就比如說去辯證的看待看似真理的東西。蘇力先生身上的這種敢於批判,敢於表達的精神同樣值得我去學習。

我想蘇力先生在這本書中,不僅僅只是讓我們了解到中國法治該如何結合自己的國情,利用自己的「資源」去不斷完善,更是想以此引起法學界和法律界的高度重視。他非常想要讓中國的法律和法學走向乙個新的高度,達到「現代化」甚至「後現代化」的水平。

「讀一本好書,拿起前和放下後你已態若兩人。」這句話用在這裡非常合適。作為一名預備警官的我,將來的執法者,也很有必要了解蘇力先生書中的很多法律知識和法律觀點以及他的思維方法,這無論對於我的理論學習,還是在將來實習和走向工作崗位的實踐都是一種莫大的幫助。

「引讀法」教學模式的構建及其操作方法

從1990年9月始,我在初中搞語文教改實驗,使用江蘇特級教師洪宗禮主編的教材,目前已進入第二輪第三年。五年多的教學成績是顯著的。實驗班學生的語文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明顯高於對比班,在第一輪實驗結束後參加中考,實驗班與對比班比較,差異非常明顯。五年多來,實驗班學生在全國 省 市 縣 校各級各類語文學科競...

中國人自我的人際關係性及其對本土心理諮詢的啟示

作者 張莉李舒 雲南教育 高等教育研究 2010年第01期 摘要 自我是個體心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日常生活有著重要的影響。目前中西方對自我的概念提出了不同的認識。本文對中西方部分概念進行論述,結合中國人的人際關係性提出一些對本土心理諮詢的思考與展望。關鍵詞 自我人際性 自我是個體心理世界的重要組成部...

2019中學教資面試地理試講地質災害及其防禦》

五 優化出教學方法和手段 我們的學生基本上都沒有經歷和目睹各種地質災害發生過程,雖然他們可以從電視 報刊雜誌 網際網路上獲得有關資料 資訊,但仍然有欠完整和系統。由於條件所限,傳統教學也只能以小量的 和資料可以輔助講述,學生對各種地質災害的感受比較平淡和膚淺的。我們不可能讓學生親臨地質災害現場觀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