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應該關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

2022-08-19 06:12:01 字數 3983 閱讀 4702

數學新課標在其前言中,就強調要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進行教學。教學中,如何落實?本人願拋磚引玉,以求教於同行。

一、 尊重

[案例1]《百分數的意義》教學

講台上放著三個透明杯子,裡面分別放了10克、20克和50克的水。老師用湯勺向三個杯子裡加糖,糖的數量依次為2克、3克和5克。

師:怎麼樣才能知道哪個杯子裡的糖水更甜些呢?

(生說。)

其中有乙個學生:讓我上來喝喝就知道了。

教師a:你就知道喝。老師是讓你用數學的方法去判斷。哪位同學來說?

教師b:很好!這種方法最簡單易行了。除了用口嘗外,我們還能用什麼方法知道哪個杯子裡的水更甜些呢?

[案例2]《找規律》教學

螢幕上出現一幅圖畫。商店門口掛了很多燈籠,紅、黃、藍三種顏色有規律地排列著。其中一部分被一輛停在商店門口的汽車給遮住了。

師:你能知道被汽車擋住的燈籠,分別是什麼顏色嗎?

(生說)

其中有乙個學生:只要把汽車開走就知道了。

教師a:(沒理睬這位學生)哪位同學再來說?

教師b:對啊!只要把汽車開走,不就都清楚了嗎?!在汽車還沒開走之前,我們也能看出來嗎?

兩個案例都注重了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但是在具體的處理過程中,a教師與b教師對生活經驗的認識還是有差距的。a教師注重的還是知識的內在邏輯體系,而忽視了學生的情感狀態以及經驗狀態。

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首要的一條就是要尊重學生的生活經驗。讓我們牢牢記住前蘇聯教育家阿莫納什維利的一句話吧:「兒童回答教師提問的精確性,主要取決於兒童自己的經驗的邏輯性,而不在於事物本身的邏輯性。

」[案例3]《除法的初步認識》

a教學:

師:把6個桃子平均放到3個盤子裡,該怎樣分呢?

仔細觀察課本上的插圖,你能用小棒代替桃子,也試著這樣分分嗎?

(生用小棒分)

師:同學們看,把6個桃子平均放到三個盤子裡,要乙個乙個地分。先拿3個桃子分別放到3個盤子裡,然後再拿三個桃子……

b教學:

師:這有6個桃子,要平均放到3個盤子裡。你會放嗎?

用小棒代替桃子,試試看!

(生用小棒放)

師:誰來說說,你是怎樣放的?

生1:我是先拿2個放在乙個盤子裡,然後再拿2個放在第二個盤子裡……

生2:我是拿起6個小棒,然後乙個乙個地放到盤子裡去……

生3……

師:放的方法,我們可以多種多樣,但是結果都應是怎樣的呢?

從生活經驗出發,指的是學生自己的生活經驗而非教師的生活經驗,更不是教師的「教學經驗」。要尊重學生的經驗,讓他們盡可能地把經驗充分地表達出來,而不是一開始教師就規定好了「前進的路線」,讓學生的經驗與學習相隔離。

二、啟用

[案例4]《比例尺》的教學

a教學:

師:同學們,什麼是比例尺呢?請看這幅地圖。這兩個城市之間的距離,實際上是有500千公尺,而圖上的距離卻只有2厘公尺。…

b教學:

師:同學們,觀察一下咱們的課桌面是個什麼樣的形狀。你能把它畫在紙上而不走樣嗎?我們來個比賽,看誰畫得又快又好,願意嗎?

生:願意。

師:什麼才叫不走樣呢?

生回答。

師:怎樣才能不走樣呢?……

知識是有乙個體系的,但它的表現形式卻不一定要那麼嚴肅和充滿邏輯。盡可能地對教材進行一些加工處理,讓學生的學習從熟悉的生活開始,可以使學習過程更加親切些,更加具有挑戰性些。

[案例5]《圓的認識》教學

a教學:

師:請同學們拿出桌子上的圓形紙片,把它對折,再對折,再連續對折兩次。然後開啟。你發現了什麼了嗎?

生:發現了很多摺痕。

生:這些摺痕都經過乙個點。

師:用筆把這些摺痕描出來。量量看,這些線段的長度都相等嗎?

生量後,回答:都相等。

師:這些線段,我們稱它為直徑。直徑有哪些特徵呢?

b教學:

師:同學們都認識了圓。那你們能想辦法畫出乙個圓嗎?

生畫。有的用硬幣、墨水瓶、鋼筆套等作為工具畫。也有的用圓規作工具畫。

師:好!一會兒工夫,大家就畫出了乙個個漂亮的圓形圖案。你們是怎樣畫出來的呢?願意交流一下嗎?

生交流。

師:真不錯。老師這裡有這樣兩條線,用它也能畫圓嗎?

(學生建議。)

師:好!我就來試試看。(用一條皮筋線繫上粉筆,在黑板上畫圓,有意讓皮筋一會兒長一會兒短)

師:同學們,不行啊!這畫出來的是圓嗎?

(生建議。長度要固定……)

師:那老師換一根線。這次再試試看。

(有意拉拉,長度不變。再畫,故意移動定點)

師:同學們,還是不行啊!

(生建議。)

師:老師明白了,畫乙個圓時,至少要注意兩點……

在此基礎上,總結畫圓的要領,並引出圓心、半徑和直徑。

有效的學習總是在經驗的基礎上進行的。教學的過程,就是要成為不斷地啟用學生經驗的過程。只有在具有一定的自主空間裡,只有在不斷地對話和刺激中,學生沉睡的經驗才有可能被喚醒而處於積極狀態,不斷地同化、調整或重構。

[案例6]《分與合》

a教學:

師:小朋友,7可以分成幾和幾呢?

生:7可以分為2和5;

生:7可以分為3和4;

師:很好!跟老師讀,7可以分為2和5……

b教學:

師:小朋友,幫老師思考乙個問題。地上放著兩隻盤子,裡面放了些公尺。現在有7只小雞去吃公尺,想象一下,小雞吃公尺可能會有哪些種情況呢?

你能在紙上畫出來嗎?

生畫。師:咱們交流一下。

生1:一邊4只,一邊3只;

生2:一邊6只,一邊1只;

生3:一邊7只,一邊0只;

師:小朋友們真聰明。現在這7只小雞吃飽了肚子,要坐到這桌子邊休息了(出現一張長方形的桌子)。你們猜猜,它們坐的情況可能是怎樣的呢?

數字是抽象的,但與實際生活聯絡起來,它就會變得活潑可愛起來了。給數字賦予生活的意義(最好是「擬人化」的),讓孩子對數學的理解多一些形象上的依託,也許我們的數學會容易和有趣得多。

三、提公升

[案例7]《角的初步認識》

師:同學們已經初步認識了角。生活中哪些地方有角呢?

生:黑板上;

生:鐘面上;

生:還有牆角、桌角。

a教師:那是角嗎?請你再看看書上是怎麼說的。搞清楚後,再回答。

b教師:你看這位小朋友可真會聯想。講到角,就想到了我們的牆角和桌角。這可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用到的詞語啊!

讓我們來觀察比較一下,這裡的角和我們今天學習的角,有沒有什麼不同呢?

生觀察並說。

師:是啊!它們兩者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也有很多的不同。我們看,從乙個牆角上,可以看出幾個和我們書上畫的一樣的角呢?

生:三個。

師:從乙個桌角上看呢?

生:也是三個。

學生頭腦中已經有著許多和「學校數學」內涵不同但名稱相同的概念,有著很多被稱為「日常數學」或「民俗數學」的知識。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就必須要研究這些知識,了解孩子們已有的實際認知結構,並努力地促進二者的相融,不斷地提公升學生的生活經驗。

[案例8]《加和減》的教學

師:13-9等於多少呢?小朋友們算算看。

生算。師:誰願意來交流一下?

生1:我乙個乙個地去減,最後剩下4個;

生2:我先從10個裡面減去9個,……

生3:我先減去3個……

生4:因為9+4=13,所以……

……a教師:小朋友們真聰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方法。好,就按照你們喜歡的方法,再計算下面的題目:15-9 17-9

b教師:小朋友們真聰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方法。這些方法中,哪種方法算起來更簡單些呢?誰來說說。

生說。師:小朋友們都發表了各自不同的意見。這樣吧,老師有個建議,下面這道題(15-9),你們試著用三種不同的方法去算,然後再看看自己最喜歡哪種方法,好嗎?

提倡演算法多樣化,在某種程度上就是要給每個孩子以更大的空間,將自己的演算法個性化地表達出來。這種個性化的演算法,與孩子的經驗是緊密相聯的。但教學如果僅僅停留在這一點上,是遠遠不夠的。

試想,乙個孩子如果不去思考、比較和體驗其他同學的演算法,而只是滿足於自己的最初經驗之上,他的思維能得到發展、能力能得到提高嗎?

從經驗出發的同時,還需思考怎樣讓經驗得到提公升,這是數學的本質所在。

關注生活經驗重視實踐體驗

面積與面積單位 教學案例與反思 應城市楊嶺鎮中心小學董芹 背景與設想 新教材更關注學生的經驗與興趣,通過現實生活中的生動素材引入新知,使抽象的數學知識具有豐富的現實背景,以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為導向,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把所要學習知識融入到生活情境中去。在學生面前展現出乙個五彩繽紛 充滿活力的世界,使抽...

注重學生生活經驗體驗知識形成過程

教學目標 1 在具體生活情境中,讓學生感受並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理解1千克 1000克。2 在建立質量觀念的基礎上,滲透估測物品質量的方法,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的能力。3 讓學生經歷看 比 掂 估 驗的過程,培養學生積極的數學情感,增強數學意識。教學重點 難點 初步建立1克...

新加坡留學生講述留學期間的生活經驗

可能在大家的認知中,新加坡是乙個多民族國家,中國留學生或者移民都很多,可能在生活交流中語言問題相對於其他國家來說就小一些。那麼,還有多少生活常識我們不了解?一起來看看新加坡留學生的生活經驗吧。新加坡是乙個多民族的國家,除了佔據了7成左右的華人外,還有不少馬來人與印度人等其他國家的民眾。而這些不同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