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廣明 吳文化四次尋訪調查報告

2022-08-02 06:15:02 字數 4927 閱讀 8597

吳文化尋訪調查報告

調查地點:吳文化公園、無錫古運河清明橋、拙政園、薛福成故居

考察時間:2023年9月-----2023年10月

小組成員:施廣明、於創、劉明、馬旭、徐新軒、俞浩

第一站:吳文化公園

當我們來到「吳文化公園」前,首先看到的是一座氣勢巨集大的牌坊,飛簷斗拱,精工雕鏤。正中門額刻著「吳文化公園」五個金字,據說這是著名數學家蘇步青先生所書寫;「吳文化公園」五個金字的下面還有三個金字「孕吳門」,這是由著名書法家啟功先生所寫。牌坊的左邊有一座「蚩尤亭」,以紀念這位中華人文始祖。

我們望著高大的牌坊及充滿內涵的亭子,彷彿自己來到了遙遠的過去......

「吳地人文館」全面展現了吳地文化發展的歷史軌跡。「吳文化」的啟蒙與發展都離不開吳國的第一代君主泰伯。因此在這座「吳地人文館」裡,我們首先看到的是泰伯南奔以後各個歷史時期中開發吳地的有關人物及業績的「塑像」呈現。

望著「民族英雄唐荊川紀念碑」,我的內心充滿激動。「照天燭」,「院士館」,「國恥亭」這些「吳文化公園」內頗有創意的獨特景觀,讓我 「沉吟不已」。 「吳地開發史」,「無錫碑林」,「無錫名人廳」,「江南風情苑」,「祝壽山莊」......

,乙個個飽含著深厚的「吳文化」積澱的景觀,在向你傾訴著淳樸的江南民俗,給人一種「目不暇接」之感慨。「吳文化公園」內的「稻豐圩」館,展示吳地的生產特色一以水稻作物為主的稻作文化發展史和水利文化發展史。整個「稻豐圩」收藏了許多古代農具器物,對此我們一方面深深感受到這閃耀著迷人的農業文明之光彩;另一方面也體會到這有助於對後人的一種啟示,即不要忘記「粒粒皆辛苦」的意義。

走出「吳文化公園」,大家內心久久不能平靜。該公園融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於一體,具有鮮明的思想特色,生活特色,科技特色及民俗特色,更加突出了「吳文化」所構築的園林文化,真讓人賞心悅目。

第二站:清明橋與古運河

清名橋是有著悠久歷史的古橋,始建於16世紀晚些時候的明萬曆年間。它是無錫「寄暢園」的主人秦燿的兩個兒子捐資建造的,因兄弟倆的大名分別是太清、太寧,因此各取一字叫做「清寧橋」。這座石橋在清康熙八年(公元2023年),由無錫縣令吳興祚重建。

到了道光年間,因諱道光皇帝的名字旻寧改名為清名橋,也有人稱它為「清明橋」,位於江蘇省無錫市南門外的古運河與伯瀆港交匯處,飛架運河兩岸。在清名橋南側是伯瀆河,流經梅村至常熟。整座橋造型勻稱,穩固雄偉,是無錫古運河上最著名的景點,也是最吸引中外遊客的地方。

當年無錫城南有三條古驛道,性質象今天的國道。一條水驛道,即南門古運河水弄堂,另外兩條古驛道是南長街和南下堂。

無錫的清明橋名聲在外,我們小組今天特地去看了一下.現在它是乙個大工地,沿橋附近的河兩岸,都在拆遷,維修,復原,說是要打造成景點,恢復清明橋原有的水上碼頭.於清明橋來說,是一件大好事,沉靜多年,終於要煥發青春了.

於老百姓來說,也是一件好事,又有一處休閒,消遣的地方了.今天的天氣不是很好,早上有霧,所以是濛濛的,這樣也好,到是多了一些年代久遠的味道.

一河靜靜地流淌,來自哪乙個年代的流水,我們已經無法考證,且默默地注視.它用無聲的言語,注釋生命的輪迴,僅僅只是一瞬,任我們苦苦地來回尋找,依然蹤跡全無.

清明橋揹負歷史的光環,貫看歲月的河水消逝,把腳步聲踩成鼓點,把河東的少女嫁為河西的媳婦,把少年放在河裡洗成老年的白髮蒼茫.多年後的好名聲,而今依然被後人拿來利用,商業開發的篇章裡,貢獻名頭,聲望和自身.

從有運河開始,無錫先民就傍河而居,因河設市,以河為生。孕育了獨具特色的江南運河水鄉文化。現在在無錫能夠一覽這種江南水鄉生活畫的最佳角度,應該是在無錫的清明橋。

清明橋兩岸的水弄堂是無錫最具特色的水鄉風景。兩邊民居高低錯落,碼頭石埠錯落有致,白天人家臨窗麵水,夜晚船家櫓聲燈影,後門洗汰下船,前門逛街上橋,每逢下雨時節,絲絲小雨飄灑在白牆黑瓦上,好一幅「人家盡枕河」的民俗風情畫。現在雖然有的房屋已經破舊,牆壁斑駁,但仍有許多人面對著這小橋流水、枕河人家、槳聲驚夢的水弄堂流連忘返......

世世代代,依河而居,枕著漿聲入夢,醒來時,推窗是一片輕舟搖曳,有風徐徐.而今要搬遷了,多少個不願意呀,**再尋,少年的影子,中年的忙碌.

一條老街,有多少故事,包含在其中.是平常百姓的家長里短,油鹽醬醋,是一輪明月清輝照,是走出去再回時的激動,是年輕的調皮搗蛋,是老人臉上的祥和寧靜.老屋不去述說什麼,只是安分地遮風擋雨,為每一次的漂泊歸來,儲備足夠的溫暖關懷

現在無錫市**在古運河沿岸的南長街改建了新的文化街,布滿各色小資情調的酒吧,風格類似於上海的新天地,儘管保持著路河並行的雙棋盤城市格局,也保留了小橋、流水、人家以及幽深古巷,在我看來旅遊商業化的成分更突出了,昔日的老街成為清一色的酒吧、飯館,其名稱更多的是異域色彩,像加勒比海盜酒吧、烏托邦等等什麼的,充滿了商業與文化相結合的氣息。

尋訪感言:

馬旭:在這次考察中,一方面不僅了解了吳文化相關知識,另一方面停遊在江南古鎮之中,心靈也被陶冶著。當然在考察中也發現了不少問題,首先要提的就是古村鎮旅遊景點中商業化太重。

再一點古鎮的文化,建築的」修復」,」保護」,」利用」還是有所欠缺的。作為我們學生,除了珍惜考察的機會,也要多多保護他們。

施廣明:走出「吳文化公園」,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該公園融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於一體,具有鮮明的思想特色,生活特色,科技特色及民俗特色,更加突出了「吳文化」所構築的園林文化,真讓人賞心悅目。

俞浩:這兩次實踐,出去尋訪了吳文化,切身的感受到了吳文化和這個時代所不同的地方,在這個喧囂的城市裡,給人們乙個心靈寧靜的地方還是必須,所以我也希望盡量不要去改變這些文化的所在地。

劉明:我們小組一起去了吳文化公園,雖只是大概瀏覽了一番,卻被其濃濃的文化所吸引,吳文化包囊繁多,涉及當時廣大勞動人民的點點滴滴,是吳地人民的文化結晶,也是我們全人民的結晶。吳地文化成為了我們江南文化的代表,成為了我們五十六個民族文化的一朵奇葩。

徐新軒:. 總體從游園林角度看,略顯平淡,但從普及吳地歷史文化的角度看,應該是不錯的去處,由於遊人太少,有時感覺冷清孤寂,沒有耐心仔細****和碑文介紹,這是此次遊玩的不足之處。從這座私人建造的園林設計和規模來看,令人起敬!

於創:兩次外出尋訪,給我最深的感覺就是:我們經常口頭一直在講吳文化,很長一段時間,吳文化是來自書本上一行行文字,當我們走近它們才算是「觸控」到了吳文化,感受到了它的氣息,感覺吳文化是「活的」我想如果想真正了解吳文化,還是要用心去體會的。

第三站:拙政園

拙政園是江南園林的代表,也是蘇州園林中面積最大的古典山水園林,被譽為「中國園林之母」,中國四大名園之一。

一、拙政園造園藝術特點

據說拙政園在不同歷史階段,園林布局有著一定區別,特別是早期拙政園與今日現狀並不完全一樣。正是這種差異,逐步形成了拙政園獨具個性的特點和藝術價值,主要有:

(1)因地制宜,以水見長。

據說,《王氏拙政園記》和《歸園田居記》記載,園地「居多隙地,有積水亙其中,稍加浚治,環以林木」,「地可池則池之,取土於池,積而成高,可山則山之。池之上,山之間可屋則屋之。」充分反映出拙政園利用園地多積水的優勢,疏浚為池;望若湖泊,形成晃漾渺彌的個性和特色。

據說拙政園中部現有水面近六畝,約佔園林面積的三分之一,「凡諸亭檻台榭,皆因水為面勢」,用大面積水面造成園林空間的開朗氣氛,基本上保持了明代「池廣林茂」的特點。

(2)疏朗典雅,天然野趣。

據說,早期拙政園,林木蔥鬱,水色迷茫,景色自然。園林中的建築十分稀疏,僅「堂

一、樓一、為亭六」而已,建築數量很少,大大低於今日園林中的建築密度。竹籬、茅亭、草堂與自然山水溶為一體,簡樸素雅,一派自然風光。拙政園中部現有山水景觀部分,約佔據園林面積的五分之三。

池中有兩座島嶼,山頂池畔僅點綴幾座亭榭小筑,景區顯得疏朗、雅緻、天然。這種布局雖然在明代尚未形成,但它具有明代拙政園的風範。

(3)庭院錯落,曲折變化。

據說,拙政園的園林建築。早期多為單體,到晚清時期發生了很大變化。首先表現在廳堂亭榭、遊廊畫舫等園林建築明顯地增加。

中部的建築密度達到了16.3%。其次是建築趨向群體組合,庭院空間變幻曲折。

如小滄浪,從文徵明拙政園圖中可以看出,僅為水邊小亭一座。而八旗奉直會館時期,這裡已是一組水院。由小飛虹、得真亭、志清意遠、小滄浪、聽松風處等軒亭廊橋依水圍合而成,獨具特色。

水庭之東還有一組庭園,即枇杷園,由海棠春塢、聽雨軒、嘉實亭三組院落組合而成,主要建築為玲瓏館。在園林山水和住宅之間,穿插了這兩組庭院,較好地解決了住宅與園林之間的過渡。同時,對山水景觀而言,由於這些大小不等的院落空間的對比襯托,主體空間顯得更加疏朗、開闊。

這種園中園式的庭院空間的出現和變化,究其原因除了使用方面的理由外,恐怕與園林面積縮小有關。據說光緒年間的拙政園,僅剩下了1.2公頃園地。

與蘇州其他園林一樣,占地較小,因而造園活動首要解決的課題是在不大的空間範圍內,能夠營造出自然山水的無限風光。這種園中園、多空間的庭院組合以及空間的分割滲透」、對比襯托;空間的隱顯結合、虛實相間空間的婉蜒曲折、藏露掩映;空間的欲放先收、欲揚先抑等等手法,其目的是要突破空間的侷限,收到小中見大的效果,從而取得豐富的園林景觀。這種處理手法,在蘇州園林中帶有普遍意義,也是蘇州園林共同的特徵。

這在我們在青龍湖酒店的專案開發建設和設計當中,有很多需要借鑑的地方。

(4)園林景觀,花木為勝。

拙政園以「林木絕勝」著稱。數百年來一脈相承,沿襲不衰。早期王氏拙政園三十一景中,三分之二景觀取自植物題材,如桃花片,「夾岸植桃,花時望若紅霞」;竹澗,「夾澗美竹千挺」,「境特幽回」;瑤圃百本,花時燦若瑤華。

」歸田園居也是叢桂參差,垂柳拂地,「林木茂密,石蘚然」。每至春日,山茶如火,玉蘭如雪。杏花盛開,「遮映落霞迷澗壑」。

夏日之荷。秋日之木芙蓉,如錦帳重疊。冬日老梅偃仰屈曲,獨傲冰霜。

有泛紅軒、至梅亭、竹香廊、竹郵、紫藤塢、奪花漳澗等景觀。至今,拙政園仍然保持了以植物景觀取勝的傳統,荷花、山茶、杜鵑為著名的三大特色花卉。僅中部二十三處景觀,百分之八十是以植物為主景的景觀。

如遠香堂、荷風四面亭的荷(「香遠益清」,「荷風來四面」);倚玉軒、玲瓏館的竹(「倚楹碧玉萬竿長」,「月光穿竹翠玲瓏」);待霜亭的桔(「洞庭須待滿林霜」);聽雨軒的竹、荷、芭蕉(「聽雨入秋竹」,「蕉葉半黃荷葉碧,兩家秋雨一家聲」);玉蘭堂的玉蘭(「此生當如玉蘭潔」);雪香雲蔚亭的梅(「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聽松風處的松(「風入寒松聲自古」),以及海棠春塢的海棠,柳蔭路曲的柳,枇杷園、嘉實亭的枇杷,得真亭的松、竹、柏等等。這些特點不正是我們在青龍湖酒店的專案開發建設和設計當中,需要借鑑的地方嗎?我們要按著這樣的特點設計,何不再塑造乙個北方的「拙政園」為世代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