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高初中物理教學銜接的實踐研究報告

2022-10-19 06:24:14 字數 5527 閱讀 3558

李慶(江蘇省新海高階中學)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

多年來,初中畢業生公升入高中後,往往感覺到物理學科特別難學,這是不爭的事實。新課程改革以後,這種現象雖有所改觀,但學生仍然感到物理是高中「最難」學的學科。「物理難學」似乎成了學生們的普遍呼聲,高中物理較之初中物理,在學習內容、思維方式、學習方式上都存在著很大的「跨度」,甚至出現「斷層」。

如何消除學生在初高中物理學習中的「跨度感」,順利完成初高中物理教案的銜接?建構主義理論和物理新課程標準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示。這種以學生為本的全面發展與長遠發展的教育理念,對原先的物理教育賦予了新的功能和意義。

使我們從根本上改變教案觀,革新教師的教案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在高中物理學習中,不但能獲取知識,更重要的是能培養學生的科學**意識、發展科學思維能力、提公升他們的能力水平,促使他們自主發展和可持續發展,以順利完成初高中物理教案的過渡。目前,國內關於新課程下初高中物理教案銜接問題的研究,尚處於探索階段,目前尚無定論。

本課題從理論和實踐上對它作了初步探索。首先,從新課程下初高中物理銜接教案中跨度的產生原因分析入手,研究初中新教材與現行高中教材的特點,研究初高中階段學生學習特點,調查高一學生實際學習物理的情況,並通過以上三方面的研究,找到初高中物理教案的基礎點。因此,搞好初高中物理知識體系和物理教案的銜接,解決高一新生學習物理的心智問題,是我們廣大物理教師必須重視和研究的問題。

二、課題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新課程物理教案:新課程的理念是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強調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科學**、實踐能力、創新意識以及團結協作等能力。而物理學是一門實驗科學,新課程物理教案更好凸顯這些能力培養的功能。

初中物理新課程課改實驗突出和強調「科學**」的教案,《標準》指出:「科學**」是學生參與式學習的學習活動。它既是「學習目標」,又是重要的教案方式之一。

通過實踐和體驗**過程中的要素和環節,如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設計方案(計畫)、收集資料(素材)、分析與論證、交流與合作、評價與總結等,實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培養目標,滲透課程改革的相關理念。科學**包括實驗**、文獻**、社會調查和網路活動等諸多形式。通過開放式、互動式和合作式的**活動,使學生體驗**過程和科學方法;感悟科學思想和人文精神,進而內化為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高中物理新課程加強了實驗課的教案內容和要求,無論是演示實驗、分組實驗,還是課外實驗(「做一做」欄目),都要求學生體驗過程、感悟方法、提高能力。高中物理教材的顯著特色是設立了「課題研究」專案,旨在全面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收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語言文字表達能力,以及團結協作能力;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強化學生的實踐能力,激發和內化學生的創新意識。課題研究的型別包括探索性物理實驗、科技製作、新科技問題的學習報告、社會調查、擴充套件性學習等不同型別,研究成果包括科技**、調查報告和科技製作等。

「課題研究」充分體現了課改理念,既是「學科教案的延伸和擴充套件」,又打破了傳統的「學科本位」的觀念;實現了學科之間的融合和滲透,拉近了物理學與現實生產和生活的距離,注重物理學與科學技術的新理論、新技術、新成果的銜接,突顯了「科學、技術、社會」()教育,也為構建新的評價體系提供素材和個案依據。因此做好新課程背高初中物理教案街接尤為重要。是打破傳統意義上高中物理難學的乙個瓶頸。

教案銜接:教案銜接是教案中永遠存在的問題,如果有對這一問題的預設,及時了解相關的情況,採取有針對性、實效性的措施,就會解決這一問題。新課程、新教材、新理念,呼喚教育創新,亟需教案變革。

切實加快初高中物理教案銜接的研究,使初、高中物理教案有機整合、協同發展,這既是高中課程改革的任務和職責,也是高中物理課程改革的現實需要。

三、課題研究的意義

本課題研究,就是在新課程背景下如何尋找初高中物理教材內容、教案要求、教案方式、思維層次,實驗能力以及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上所存在的銜接點,從而有針對性地改變教師的教案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渡過由初中進入高中由於知識銜接所帶來的學習障礙,樹立學生學習物理的信心,進一步提高學習效率,從而全面提高高中物理教案質量,實現教案效益的最大化。

四、理論依據

. 教育心理學理論

青少年的身心發展是乙個從低階到高階、從舊質到新質的連續發展過程。根據青少年的身心發展、認知思維特點,創設教案模式,選擇教案方法是非常必要的。符合青少年智力、思維發展的教案模式就是最佳的教案模式。

當新知識與原有知識存在著較大梯度,或是形成拐點時;當學生對知識的接受,需要增加思維加工的梯度時,就會形成教案難點。所以要求教師對教材理解深刻,對學生的原有知識和思維水平了解清楚,在會形成教案難點之處,把資訊傳遞過程延長,中間要增設驛站,使學生分步達到目標即分解知識點教案;並在中途經過思維加工,使部分新知識先與原有知識結合,變為再接受另一部分新知識的舊知識,從而使難點得以緩解。

.建構主義理論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主張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是資訊加工的主體,是知識意義上的主動建構者。認為知識不是教師灌輸的,而是學生在一定情境下通過協作,討論,交流,互相幫助(包括教師的指導與提示),並借助必要的資訊資源主動建構的,所以「情景創設」「交流討論」和「資訊提供」是建構主義學習環境的基本要素。

.主體性教育理論

主體的發展是在以認識和實踐中完成的,主體性教育將重點放在尊重、喚醒學生的主體人格,倡導和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並最終落實到學生的主動發展上。

五、實驗假設

.把影響新課程後初中與高中物理教案銜接方面的諸多問題加以消除,如教材中銜接存在的問題,教師的教案方法、學生的學習方式。使高中物理教師盡快適應課改下的教案,切實抓好初高中物理教案的銜接工作,找出高一學生在學習物理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其成因,探索出初、高中物理教案銜接的途徑和方法,加強高中物理教案的針對性,提高高中物理教案的實效性,為全面提高初高中的物理教案質量提供科學指導。

.找出初、高中物理教案中銜接和過渡的特點、途徑和方法,使高中教師的教案實際盡快適應高中新課程改革的需要,也為提高教師的教科研水平提供鍛鍊機會。

.學生良好物理學習的習慣形成、發展和遷移,在學生人生發展中有重要作用。

六、課題實驗的方法

為了使實驗結果真實、可靠,在實驗中注意了以下幾點:

第一,控制研究物件。第一輪研究物件是年入學的年級。按成績平行分班後,然後抽籤。

實驗班任意確定乙個由李慶執教的班級,再確定乙個平行班作為對班。第二輪研究物件是級入學的年級。從中選定二個班級為實驗物件,乙個李慶任教的班,乙個是申庭庭任教的班。

第二,嚴格執行教案計畫,按上級規定的周課時數節進行教案,從不加班加點。課外活動總量與平行班一樣。

第三,課後思考與練習、單元中的綜合訓練與平行班一樣每天課外時間不超分鐘。

七、課題實驗的主要內容及過程;

.課題組成員加強教材與教法研究

課題組調查發現,初中物理教案是以觀察、實驗為基礎,教材內容多是簡單的物理現象和結論,對物理概念和規律的定義與解釋簡單粗略,研究的問題大多是單一物件、單一過程、靜態的簡單問題,易於學生接受;教材編寫形式主要是觀察與思考、實驗與思考、讀讀想想、想想議議,小實驗、小製作、閱讀材料與知識小結,學生容易閱讀。

高中物理教案則是採用觀察實驗、抽象思維和數學方法相結合,對物理現象進行模型抽象和數學化描述,要求通過抽象概括、想象假說、邏輯推理來揭示物理現象的本質和變化規律,研究解決的往往是涉及研究物件(可能是幾個相關聯的物件)多個狀態、多個過程、動態的複雜問題,學生接受難度大。高中物理教材對物理概念和規律的表述嚴謹簡捷,對物理問題的分析推理論述科學、嚴密,學生閱讀難度較大,不宜讀懂。

所以,高中物理教師通過研究初中物理教材,了解了初中物理教案方法和教材結構,知道初中學生學過哪些知識,掌握到什麼水平以及獲取這些知識的途徑,在此基礎上根據高中物理教材和學生狀況分析、研究高中教案難點,設定了合理的教案層次、實施了適當的教案方法,降低了「台階」,保護了學生物理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樹立起學好物理的信心。

.實驗班教案中堅持循序漸進,螺旋式上公升的原則。

調查發現初中物理教案以直觀教案為主,知識的獲得是建立在形象思維的基礎之上;而高中物理知識的獲得是建立在抽象思維的基礎之上,高中物理教案要求從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在初中,物理規律大部分是由實驗直接得出的,在高中,有些規律要經過推理得出,處理問題要較多地應用推理和判斷,因此,對學生推理和判斷能力的要求大大提高,高一學生難以適應。

另外,在初中階段只能通過直觀教案介紹物理現象和規律,不能觸及物理現象的本質,這種直觀教案使學生比較習慣於從自己的生活經驗出發,對一些事物和現象形成一定的看法和觀點,形成一定的思維定勢,這種由生活常識和不全面的物理知識所形成的思維定勢,會干擾學生在高中物理學習中對物理本質的認識,造成學習上的思維障礙。

正如高中物理教案大綱所指出教案中「應注意循序漸進,知識要逐步擴充套件和加深,能力要逐步提高」。高中教案應以初中知識為教案的「生長點」逐步擴充套件和加深;教材的呈現要難易適當,要根據學生知識的逐漸積累和能力的不斷提高,讓教案內容在不同階段重複出現,逐漸擴大範圍加深深度。例如,「受力分析」是學生進入高一後,物理學習中遇到的第乙個難點。

在初中,為了適應初中學生思維特點(主要是形象思維),使學生易於接受,是從日常生活例項引出力的概念,從力的作用效果進行物體受力分析的,不涉及力的產生原因。根據學生的認知基礎,我們在高一在講過三種基本性質力後,講授受力分析方法時,只講隔離法和根據力的產生條件分析簡單問題中單個物體所受力;在講完牛頓第二定律後,作為牛頓第二定律的應用,再講根據物體運動狀態和牛頓第二定律分析單個物體所受力;在講連線體問題時,介紹以整體為研究物件進行受力分析的思路。這樣從較低的層次開始,經過次重複、逐步提高,使學生較好地掌握了物體的受力分析思路與分析方法。

.講清講透物理概念和規律,使學生掌握完整的基礎知識,培養學生物理思維能力

調查發現由於初中物理內容少,問題簡單,課堂上規律概念含義講述少,講解例題和練習多,課後學生只要背背概念、背背公式,考試就沒問題。養成教師講什麼,學生聽什麼;考試考什麼,學生練什麼,學生緊跟教師轉的學習習慣。課前不預習,課後不複習,不會讀書思考,只能死記硬背。

而高中物理內容多,難度大,課堂密度高,各部分知識相關聯,有的學生仍採用初中的那一套方法對待高中的物理學習,結果是學了一大堆公式,雖然背得很熟,但一用起來,就不知從何下手,還有學生因為沒有養成預習的習慣,每次上物理課,都覺得聽不大明白。由於每堂課容量很大,知識很多,而學生又沒預習,因此上課時,學生只是光記筆記,不能跟著老師的思路走,不能及時地理解老師講的內容。這樣就使學生感到物理深奧難懂,從心理上造成對物理的恐懼。

培養能力是物理教案的落腳點。能力是在獲得和運用知識的過程中逐步培養起來的。在銜接教案中,我們首先加強了基本概念和基本規律的教案。

重視了概念和規律的建立過程,使學生知道它們的由來;對每乙個概念要弄清它的內涵和外延,來龍去脈。講授物理規律使學生掌握物理規律的表達形式,明確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義和單位,規律的適用條件及注意事項。了解概念、規律之間的區別與聯絡,如:

運動學中速度的變化量和變化率,力與速度、加速度的關係,功和動能,機械能守恆與動量守恆等,通過聯絡、對比,真正理解其中的道理。通過概念的形成、規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以及科學的語言表達能力。

在教案中,課題努力創造條件,建立鮮明的物理情景,引導學生經過自己充分的觀察、比較、分析、歸納等思維過程,從直觀的感知進入到抽象的深層理解,把它們準確、鮮明、深刻地納入自己的認知結構中,盡量避免似懂非懂「燒夾生飯」。

.重視物理思想的建立與物理方法的訓練

物理學思想就是研究物質的運動形式、內在規律和物質基本結構的客觀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識中經過思維活動而產生的結果。這種思維活動是人的一種精神活動,是從社會實踐中產生的。其內涵包括了物理科學本身的發展建立、物理學家的探索精神和研究方法以及我們學習物理的思想過程。

狹義地說,就是學習物理過程而形成的符合物理體系、物理規律和物理邏輯、物理方法的結果。

新課程背景下初高中物理教學銜接問題研究

廈門市教育科學研究院陳宗榮 摘要 實施新課程後,初高中物理教學銜接問題尤為突出。本文對新課程背景下初高中物理台階的特點和成因進行分析,對比中學物理新舊課程內容和學習方式的變化,初高中物理教材教法的差異,從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上提出解決新課程背景下初高中物理教學銜接的策略。關鍵詞 新課程初高中物理台階教...

初中高中物理教學銜接的思考與建議

一 初中和高中物理知識點銜接舉例 從最近三年的中考 高考題可看出,中考題的最後大題都涉及高中階段的基礎知識,而這些知識在初中教材中沒有專門提出來。高考題中有一些問題只是在初中問題的基礎上向前延伸了一小步。如果各位物理老師在進行初中和高中物理的教學過程中能夠做好物理知識的銜接,對中考和高考一定都有很大...

新課程下如何做好初高中數學教學銜接

摘要 高一學生不適應高中數學,出現了嚴重的兩極分化,少數學生甚至對學習失去了信心 環境和心理的變化,教材難度的提高 課程內容的增加 教師教法的改變,出現數學學習困難,如何實現初中數學與高中數學的順利銜接,使學生盡快適應高中數學學習 提高思想意識 指導學習方法 搞好初高中數學知識銜接教學 活躍課堂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