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角說課

2022-12-23 18:00:04 字數 3358 閱讀 1043

一、教材分析

「 角 」 作為幾何形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特點和各部分的名稱是學習的重點內容。這節課的教學內容 「 角 」 **於生活實際,實際上生活中的角和數學上的角是有區分的,教材中並沒有給出角的確切概念,學生只要能在現實的情境和豐富的感性材料中初步領略到什麼樣的圖形是角就可以了。基於對教材的理解和分析,以及二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我將本課時的教學目標確定如下: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結合生活情境感知生活中處處有角 , 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

2 、過程與方法:通過「找角」、 「折角」、「做角」等活動,直觀認識角,能正確找到物體表面或平面圖形的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稱。能初步比較角的大小,在探索角的大小比較的過程中,發展數學思維。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創設平等和諧、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習熱情,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創新精神。

教學重點:

1 、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

2 、會比較角的大小。

教學難點:

初步讓學生明確角的大小與角的兩邊開口的大小有關,與邊的長短無關。

教具學具準備:

多**課件、小棒、剪刀、硬紙條、圖釘、圓形紙片、毛線等。

二、教法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有效的數學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低年級學生的數學思維發展總是從具體到抽象的,「教必有法而教無定法」,只有方法得當,才會有效。

根據本課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思維的特點,我注重體現以學生活動為主線的理念,選擇以學生操作為主,輔以引導發現法、自主**法、講練結合等方法進行優化組合,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去體驗數學和經歷數學,從而體現「先做後學」的教學理念,達到「教少學多、無為而為」的教學效果。

三、學法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學就是給學生能借助自己已有的知識去獲取新知的能力,並能成為一種思索活動。學生掌握了正確的學習方法,就能聞一知十,觸類旁通,終生受益,達到「教是為了最終不教」的目的。

因此本課在學法上,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獲取知識的全過程。從感知角、認識角、做角到比角,採用看、找、折、摸、做等多種形式,激發學生積極參與操作、表述思維,層層推進,拾級而上,逐步實現認識上的飛躍。

四、教學過程

基於對新教材新課標的理解,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為了讓學生直觀形象地感受角,盡量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上課伊始,我出示課件:在兔媽媽新建的漂亮小屋中,找一找,有我們學過的哪些圖形 ?

隨著學生的觀察,用電腦逐步抽拉出小屋中的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並閃動其中的乙個角,不失時機地引入課題「認識角」,既營造了意境,讓學生了解角是依託於長方形、正方形一些基本圖形上接觸到的乙個抽象的圖形概念,又讓學生明白舊知識裡蘊含新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操作實踐,自主構建

這一內容是本課的教學重點,我以四個步驟來實現教學目標。

首先是從實物中抽象角,豐富學生的感知。本課的主要目標之一,就是引導學生把 「 生活經驗中的角 」 逐步提公升為 「 數學上的角 」 。教學時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先讓學生在剪刀、鐘面等實物上找角,再利用多**課件把靜態的課本材料用動態的過程把角抽象出來,初步感知數學上的 「 角 」 的特點,再用「比一比誰的眼睛最明亮」遊戲讓學生找一找藏在我們身邊的角,激起學生學習數學、發現問題的興趣。

學生經歷了從生活中發現角、認識角的過程,感受到我們生活在乙個角的世界中,拉近數學與生活的距離。

其次是共同觀察討論,建立角的正確表象。通過剛才的活動,學生已經建立了角的初步印象,接著我舉起一張圓片,讓學生觀察:這張**有角嗎?

學生肯定會說沒有。「老師會變小魔術,用圓片創造出乙個角,你們會嗎?」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想方設法開始創造角。

由找角到折角是乙個飛躍,學生必須在感知角的基礎上,動手折出自己心目中的角,這才是學生感知角的再現。然後再通過摸一摸自己摺出的角,感覺到角有乙個小尖,兩邊直直的,並與螢幕上的角觀察對比,以此促使學生對角有乙個整體把握。教師再適時告訴學生角各部分的名稱及它的讀記法,然後通過教學兒歌:

「小小角,真簡單,乙個頂點兩條邊」來強化,使他們在頭腦中形成角的完整表象——角有乙個頂點和兩條邊。

接著欣賞南浦大橋、五角大樓、金字塔等物體中的角,使學生了解到建築物上及日常生活中處處有角。這樣不僅深化了對角的認識,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絡,也體現了數學是人類的一種文化的思想。

最後設計遊戲「慧眼識真」練習,通過辨認與說理,再次加深對角的本質特徵的認識。本環節的最後,我引導學生再回到生活情境中,安排了「找一找,指一指、說一說」的體驗活動,讓他們尋找圖形上的角,在全班交流的過程中,及時對某些錯誤的認識進行糾正與彌補。這種練習設計有坡度,基本練習與實踐活動相結合,基本練習加深了學生對角的理解,實踐活動拓展了學生的思維,真正達到了真知源於實踐的目的。

(三)動手做角,深化感悟

「動手做乙個角,感悟角的大小特點」是本課濃墨重彩的部分。新課程提倡做數學,只有通過親自操作,學生才能獲得探索數學的體驗,培養他們的探索意識。本環節我讓學生用準備的材料如毛線、小棒、硬紙條等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想辦法做出乙個自己喜歡的角。

以一句「比一比哪一組想出的方法多」激發了他們的主動性。每個學生都積極參與到合作與交流的活動中,在交流中認識到做角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初步體驗了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這個過程既是學生思維層次的展示天地,也使孩子們多向思維的火花在課堂中不斷閃現。

在這個環節,還有乙個重要內容就是讓學生感悟角有大小,體會角的大小和角開口大小有關,這也是本堂課的教學難點。在這個環節,我充分發揮**資源的優勢,由 「 藍角與紅角的故事 」 引入 「 角的大小和什麼有關 」 的思考中。為突破這個難點,我先讓學生做乙個活動角,把靜態的角變成動態的角,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又通過讓活動角變大、變小的遊戲,讓學生初步理解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沒有關係。

然後通過**演示讓學生在螢幕上直觀的看到 「 角的大小和兩條邊之間的張口有關,和邊長無關 」 。這樣做就達到了變抽象為直觀,變靜為動,化難為易的目的。

(四)全課總結,暢談收穫

此環節讓學生暢談這節課的收穫,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體驗成功的愉悅,激勵他們不斷探索創新的慾望,感受到學習的快樂,增強學習數學的信心。

(五)拓展練習,創新提高

經過多樣性的活動過程,學生積累了對角的正確認識,最後,結合書中習題,我設計了兩個練習。

1 、搭小棒遊戲:用 3 根小棒搭出角來,數一數有多少個角?

2 、課外開展「尋找角」的活動。

本節課的結尾讓學生創造角,使學生體驗到成功的愉悅。「尋找角」的活動與課的開始相互照應,使數學活動 「 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 」 , 再一次將數學學習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聯絡起來,讓大社會成為小課堂的延伸,成為學生獲取更多知識的大舞台。

板書的設計力求知識性和簡潔性,使大家一目了然。

整堂課設計,我始終遵循小學生的認知規律,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充分體現活動數學的思想,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活動中探索,在活動中發展,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真正體會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

《認識角》說課材料

根據班級學生已有知識的程度,我在課堂上大膽採用引導教學和嘗試教學相結合的方法進行教學。這種方法有效地改變了傳統的 老師講,學生練 的教學模式,而採取 先試後導 先練後講 的方式,運用多 課件讓學生先感知,再經過老師的引導,使知識系統化。在此過程中,我重視學生學習的主觀願望,讓學生 找一找 辨一辨 折...

《角的認識》說課材料

一 教材 1 教學內容 蘇教版小學數學第七冊角的認識。2 教材所處地位 本課以原有的線段和角的初步認識為基礎,從 有限 到 無限 引導學生認識射線和直線,以及角的概念。這部分內容是幾何形體知識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也是認識三角形等圖形的知識以及進一步學習幾何形體知識的基礎。學好這部分知識,不僅可以擴充...

《認識三角形》說課反思

二 練習設計層層深入 本節課我設計了跟蹤練習和變式訓練。評價一節數學課,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通過練習得到的反饋。而學生之間參差不齊,為了能兼顧全班學生的整體水平,我在練習設計上主要採用了層層深入的原則,先是基礎知識的練習 然後用三角形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最後增加拓展延伸題,讓優等生在這個知識點上的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