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歷史「恢復正統百家講壇」觀後感

2021-09-22 10:09:01 字數 859 閱讀 7819

讓歷史"恢復正統"——"百家講壇"觀後感

近幾年,歷史似乎突然火了起來,開啟電視是迴圈**的百家講壇以及各種歷史揭秘節目。走進書店,又是滿滿的各朝"那些事兒"和一本書讀懂各代史。

在百家講壇剛剛興起的那幾年,不得不承認,確實湧現出一批優秀的講師,像是閻崇年、易中天、劉心武等等。他們屬於有自己專攻的領域,對自己的學術範疇有著深入的研究。例如劉心武,作為在當代紅學研究中有一定地位的學者,通過對自己研究成果以及周汝昌先生等等大家研究進行綜合,取其精華,去除糟粕,將複雜的紅學內容用簡潔易懂的語言介紹給大眾,一時引發了再讀紅樓夢的熱潮,可以算是相當成功的。

而到現在,百家講壇的講師越來越多,講述內容越來越雜,一些名不見經傳的所謂學者,都試圖通過這一平台來成名成功。上百家講壇,然後出書,巡講,似乎成了一大批人"成名"的固定套路。上過節目,總有人會買賬。

而就他們本身來看,有相當一部分學術水平並不過硬,在講述歷史時,更是帶有濃厚的個人情感色彩,很容易對觀眾產生誤導。這是我們不願意看到的,出發點很好,但如果不能保證高質量的節目,結果難免適得其反。

同樣的還有如今氾濫成災的歷史書。假期去書店,走到歷史書的一架,滿眼都是花花綠綠的"速食"類書,像什麼"一本書讀懂中國史"、"一本書讀懂近代史",而真正大家大作,都被淹沒在它們之中。當然不排除有些書確實不錯,這種型別也確實迎合了當代人的"快"心理,可是仔細想想,幾千年的歷史,豈是一本薄薄的小書能夠敘述完全的?

這樣的文化氾濫,只會給人們造成越來越多的錯誤引導。

我面對前輩們窮盡一生的研究成果,崇敬非常,而面對如今這看似紅火的歷史熱,卻有一絲擔憂。很多歷史院校招收的學生數量已經呈現明顯減少的趨勢,而快餐歷史再發展下去,會不會越來越沒有人願意投身歷史研究?會不會在大眾看來,歷史學是個多餘的存在,研究者多年的汗水付出,純屬吃飽了撐的?

細思恐極。

百家講壇觀後感

篇一 百家講壇 觀後感 我是 百家講壇 一名忠實的小 壇友 收看這個節目已經兩三年了。古人云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這個節目增長了我的知識,開拓了我的視野,使我懂得了很多的道理。最近一期節目是河南大學的王立群教授講的 王立群讀史記之秦始皇 有人說秦始皇是乙個暴君,暴虐無道,也有人說秦始皇是 千古一帝...

百家講壇觀後感

前幾天看了百家講壇關於中國漢字的部分,回去後又上網搜了趙世明老師的探索中國漢字的文字稿。不得不說,我也被中國漢字中深刻的寓意給震撼了。首先,趙世明老師說中國漢字現在有90 以上的都不屬於象形字,但這些字又都是以那不到10 的象形字為基礎的。由此可見,象形字在漢字中是尤為重要的。其實,由我乙個從小開始...

百家講壇感想

溫故知新話幾何 有感 一 專家簡介 姜伯駒 1937.09.04 浙江蒼南人,生於天津。數學家 拓撲學家。1953年考入北京大學。1957年留校任教至今。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學部委員 1985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學院院士。北京大學數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在四十年的教書育人生涯中,不僅桃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