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品德與生活》課教學中存在問題及原因分析

2022-04-28 13:27:03 字數 823 閱讀 2463

1 德育觀念上,忽視主體性。中國的德育教育,傳統上一直習慣於訓導,強調的是知識的灌輸,卻往往忽視了學生自身的道德需要,忽視了學生這一主體的積極的人生態度的形成,學生很難體會到道德教育的興趣,因而降低了德育教育的質量。「新課改」以後的《品德與生活》課程儘管在教材編寫等方面對此有了相當的重視,然而傳統的教育觀念很難在短時間內有較大的改觀。

我們在認識上的偏差時常在生活中反映出來,例如,小學生無論在學校還是家庭裡,總是發展在家長和教師的指導之下,無法展示自身的能動性。教育者看到的只是小學生的幼稚,卻看不到他們的活力和具有的多方面發展可能,沒有認識到學生是教育活動的不可替代的主體。在此基礎上,學生主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自然就被無情地扼殺了。

2 教學內容陳舊龐雜,缺乏針對性。小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在內容上主要存在著內容混雜、系等問題。現在學校的思想品德教育所採取的方法,基本是討論、報告、參觀、訪問等,千篇一律,少有創新。

學生從小學到大學,幾乎在每個年齡段的教學皆是如此。教學的內容應該豐富多樣,以期達到良好效果。然而在調查中發現,《品德與生活》課教學內容上比傳統的思想品德課程豐富了許多,然而針對性還不夠強。

如今提倡要淡化教育痕跡,讓學生在一種感覺不到「教育」的氛圍下受教育,要做到這點並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

3 教學方法單一僵化。長期以來,思想品德知識的生硬灌輸被作為對學生進行教育的核心。在思想品德教育領域,「灌輸」即指「教育者將外在的思想理論和科學文化知識輸入到受教育者的大腦的過程。

」思想品德教育堅持灌輸是有必要的,但是很多教育者把「灌輸」曲解為生硬灌輸。一些教育者不注重採用學生樂於接受的教學方法,而是在老套的教學方法上打轉,導致枯燥乏味的東西多,新鮮誘人的東西少。於是,學生就缺乏了主動性,被動聽課以至於理解膚淺,對課程興趣缺失。

小學科學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建議

1 教育教學觀念滯後於新課改發展 至今,還有很多科學課教師的教育教育教學觀念非常滯後。他們對科學課程的內涵和外延,對於開設這門課的目的缺乏科學準確地認識。很多科學教師依然把 科學 課當做是原來的 自然 課來上。有的科學教師竟然還說 其實說的一回事,不過是換湯不換藥而已 他們簡單地認為新課改就是把教材...

小學品德與生活教學計畫

制定人2011 年 3 月 一 學情分析 一年級小學生活潑好動,尊敬師長,團結同學,對人有禮貌,熱愛關心班集體,但是大多數學生都是獨生子女,或多或少有些不良習慣。比如有的行動上缺乏自主性,不會處理人際關係等。在新學期中,注意引導學生理論聯絡實際,讓學生在思想上不斷提高,能夠自覺行動,形成良好的習慣。...

讓學生在《品德與生活》教學中回歸生活

品德與生活 是專為小學 一 二年級開設的一門課程,它對兒童品德行為的培養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新課程標準指出 品德與生活 課程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品德良好,樂於 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小學低年級階段是兒童品德 智力 生活能力等形成和發展的重要時期。兒童品德的形成源於他們對生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