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歷史三調》體會

2021-03-04 01:31:30 字數 3202 閱讀 1749

歷史認知的路徑

讀《歷史三調:作為事件、經歷和神話的義和團》

作者柯文,2023年6月出生於美國紐約,2023年就讀芝加哥大學本科,2023年畢業後進入哈佛大學,師從費正清和史華慈教授,致力於中國思想史和中西關係史方面研究。早起著手於傳教士對近代中國歷史文化發展的影響,並於2023年著成《中國與**教:傳教運動與中國排外主義的發展,1860 - 2023年》一書,比較全面地介紹了**教傳教活動在中國的起源、歷史和發展情況。

後來柯文教授開始思考並質疑美國漢學家在傳統的「西方中心觀」主導下對中國問題的研究,逐漸形成近代中國追求現代化的獨特思考,在研究晚清早期維新人士王韜的改良思想後,於2023年著成《在傳統與現代性之間 :王韜與晚清革命》一書。從70年代開始,他主要研究近代中國內部變革的真正動力,在反思二戰後美國以西方為出發點對中國近代史的主流研究後,倡導以中國為出發點,探索中國社會的內部變化動力與形態結構,最終形成「中國中心觀」這乙個全新解讀中國近代史的歷史研究正規化,並於2023年著成《在中國發現歷史—中國中心觀在美國的興起》一書。

《歷史三調:作為事件、經歷和神話的義和團》成書於2023年,是為柯文教授的「中國中心觀」的繼續,本文從近代中國歷史出發,通過義和團這這乙個對當時和後續歷史有重大烙印的歷史事件的多角度描述,闡發其對歷史的認識和思考。

柯文教授這本《歷史三調:作為事件、經歷和神話的義和團》的書,單從字面意思來看,好像是寫義和團本身的專著,但實際上這本書並不僅僅是研究義和團的歷史,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一部史學理論著作,旨在闡述不同的主體對歷史事件認知路徑的不同,而本文恰恰是通過義和團為例向人們解說探尋歷史真相的三條不同路徑,即歷史的三調:事件、經歷和神話。

對於事件、經歷和神話,作者分別給出了自己的定義。所謂的事件既是記錄下來的歷史,具體來說就是歷史學家在已知事件的結果前提下對歷史事件的特殊的解讀,以便達到恢復歷史事件原來面貌的目的。經歷即事件的創造者和參與者的回憶和記錄,但由於他們無法預知事件的結果,每個人對事件的主觀感受便會不同,即使同乙個人,由於生活環境的變化在不同時期對特定事件的解讀也不會一樣。

神話既是出於政治和現實的需要,一些人抽取事件的某一面對現在的一種特殊解讀,從而獲得政治和宣傳方面的好處。書名中歷史三調的「調」字英文為「key」,作者把它的含**釋為一種是**領域的樂曲音調,另一種是指為某種東西提供匯入的裝置和手段。這兩種含義對於本書的研究方法都很重要,歷史三調中的事件、經歷和神話便是作者認識義和團的三條路徑,從而使作者從多角度去考察和認識義和團,而作者這三條路徑便給我們認識歷史和重塑歷史帶來很大的思辨性。

《歷史三調》這本書共分為五個部分,序言主要介紹作者的寫作主旨,並通過2023年到2023年發生於中國的義和團起義來考察這個問題,初步寫出歷史學家重塑歷史的工作同經歷和神話是格格不入的,但對於普通人而言,經歷和神話更具有說服力和影響力。從而進一步闡述本書行文的主要目的在於考察歷史學家撰述歷史的方法或路徑,義和團只是這項工作的陪襯而已。第一部分「作為事件的義和團」,是柯文以歷史學家的身份敘述了義和團起義這個史實,以敘事為主,目的不僅在於說明義和團本身,更在於說明義和團與其前後歷史事件的關係。

但全書的重點並不在此,作者並非要向人們敘述整個義和團的事件過程,而只是簡略地敘述了義和團的起源、義和團高速發展階段、義和團經歷的國際化等。第二部分「作為經歷的義和團」在全書中所佔的比重最大。柯文在這部分裡**了在義和團事件中的直接參與者:

教民、拳民、普通百姓、外國傳教士、中外軍人和**等的思想、感情和行為。這些人不知他們能否從這場劫難中逃生,更無法預知事件的結局,因此,他們對義和團的理解和史學家們回溯的解釋有著很大的差別。第三部分「作為神話的義和團」是本書最為精華的部分,柯文考察了後人是如何圍繞事件的本身而產生各種神話了的歷史,並仔細研究了20世紀中國人因為政治和現實的需求而把義和團塑造為神話的過程。

結論是作者針對讀者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解釋和說明,並提出歷史學家做史需要敏銳的感覺,盡可能的用求真求實的精神在歷史和現實之間平衡,從不同的途經出發考察和認識歷史事件和人物的在特定時期的意義。

總感覺真正的歷史大家在著書時不在於給我們提供乙個既定的歷史解讀模式,而在於給我們提出一些解讀歷史的方法和路徑,讓我們自己去思考。我想柯文教授這本《歷史三調》是做到了,這本書不僅讓我更好地認識了在世紀之交發生於華北的義和團,更讓我明白了認知歷史其實有不同路徑可以去採納。《歷史三調》中所講的「經歷、事件和神話」便是人們理解歷史的意義、探求歷史真相並最終認識歷史的不同路徑,這也是人們根據不同的原則重塑歷史的不同途徑,反映出來作者的觀點便是不同的音調或「調子」了。

但是,三者之間的界限並沒有絕對的區別,而是存在某種程度上的聯絡,歷史學家可以同時運用兩條認知路徑甚或同時受到三條認知路徑去解讀歷史和重塑歷史。可是歷史學家解讀歷史不會把人們經歷的歷史和自己塑造的歷史**開來,畢竟歷史學家重塑的歷史的過程不同人們經歷的歷史;但經歷歷史的參與者提供的資料又具有複雜性,這邊很容易使一些歷史著作成為過去的簡化和濃縮,於是這就又存在神話化的可能。與此同時,歷史的經歷著在以後的歲月中往往會根據社會環境的變化而不斷重造他們過去的親身經歷,以便保持自己經歷的完整性和連貫性,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環境的不斷變化,個人經歷的某些事實便會向著自己想象的方向發展,於是歷史事件會被修飾得越來越完美,從而在不自覺中製造出乙個又乙個的神話。

經歷、事件和神話這三條認知路徑,就認識歷史真相而言,我們很容易認為:實際經歷的歷史比歷史學家複述的歷史更真實一些,進而作為經歷的歷史優於作為事件的歷史。事實上,要恢復人們經歷的過去原來面貌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很多時候只有一部分人的經歷記錄會被儲存下來,縱使儲存下來的很多時候又加上了自己的主觀色彩,這邊產生了對歷史原貌的歪曲。

因此,作為經歷的歷史,在達到歷史真相方面也有其自身的侷限性,並非一定就比作為事件的歷史更真實。那麼,是否可以認為歷史學家重塑的歷史相對神話更真實一些就認為它優於神話呢?答案也是否定的。

歷史學家在重塑歷史的過程中雖然比直接參與者擁有更多的資料,但歷史上發生過的許多事情都不為人們完全認知了,即使保留下的資料也不一定能夠實事求是地反映過去的經歷。雖然歷史學家以探求歷史真相為目標,但是歷史學家們提出的問題以及分析問題時往往受到自己性別、階級、國籍和時間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在探求歷史真相時便具有很大的相對性。這樣便使很多歷史學家在向某一被神化的歷史事件提出質疑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製造出另外的神話,而神話的製造者基於自己的認識,定然不會把自己的歷史作品視為神話,也不會承認自己是神話製造者。

因此,經歷、事件和神話,作為了解過去的三條途徑,在認識歷史和重塑歷史時沒有哪一條的地位一定比另外兩條高。這三種途徑雖然有衝突的地方,但在其各自的範圍內,都有相當大的合理性和真實性,三種歷史認知路徑,各具特點,各有各的真實性,但在重塑歷史時沒有一條路徑可以達到絕對的還原歷史真相。因此,在認知歷史的過程中,如果可能的話,我們最好是三種路徑並用,以三維的視角認識歷史和重塑歷史,這邊會產生乙個合力,三條歷史認知途徑相對真實的整合將會最接近歷史事件原有的面貌。

歷史三調讀後感

柯文的 歷史三調 作為事件 經歷和神話的義和團 所寫的並不僅僅是研究義和團的歷史,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一部史學理論著作。作者借義和團來闡釋史學思考和史學理論,通過義和團為例向人們解說探尋歷史真相的三條不同途徑,即歷史的三調 事件 經歷和神話。事件是歷史學家們對歷史事件的一種特殊的解讀,是歷史學家在對已知...

讀歷史讀後感

始終覺得讀史是明鑑的,歷史總是給後人看的,讀歷史可以讀得一把心酸淚,也可以讀得慷慨激昂,你可以感受到很多你不曾經歷更無法想象的情境,於這時的情,你可以不吝嗇言辭去讚美,於這時的境,感受那時那人的那些故事。你可以評頭論足,你可以長篇大論,那古人 先哲安靜的安靜的等待著,等待著你去翻閱,等待著你付出感情...

惠州三調作文

因此,在我們肯定 讚頌納瓦羅超於常人的道德行為時,也不得不承認其道德行為某種程度也令埃斯特萬被動地置於尷尬的境地之中。這雖說並非出於納瓦羅本意,但是客觀上卻造成了如此結果。得出如此的判斷或許頗令我們沮喪,納瓦羅所說的不道德行為居然是對埃斯特萬較好的一種方式,因為這是比賽,一名選手最需要的基於競技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