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制度課程

2022-01-17 13:07:57 字數 2521 閱讀 5571

對於制度課程,在學界仍未形成乙個統一的定義,也未對其進行較為全面的分析,就筆者而言,對它的理解可以依託於「傳統課程」,「分科課程」等概念的解讀,同時可以以「經驗課程」、「生成課程」、「新課程」等有關的課程定義和特點對其進行理解。每一種課程定義都隱含著作者的一些哲學假設和價值取向,對於教育研究來說,重要的不是選擇何種定義,而是要意識到各種定義所要解決的問題,以便根據課程實踐的要求做出明智的決策。對制度課程的詮釋,可以對新課程改革的進行更加全面深入的思考,對乙個「舊」的事物的理解,(鑑於其形成與流行時間的考慮,姑且先將制度課程看做是「舊事物」)將更加有利於對「新」事物的推進和倡導,只有破舊出新,才能促進課程的未來變革的程序,從而推動社會不斷發展。

關於課程未來的變革,國外不少學者提出了一些遠景規劃,國內學者普遍認為,要確定為新課程面臨的問題,隨著學生中心課程理論和70年代後流行一陣的人本主義課程理論對課程理論界的影響,新課改首先對課程的目標予以澄清,因此在課程編制上更加注重學生的興趣和愛好、動機和需要、能力和態度等,在課程目標的改革下,課程的內容、課程內容、課程實施及課程評價等也將進入乙個新的**過程。筆者認為,對「制度課程」的**和研究,將在另一方面促進新課改的程序。因此筆者這裡將利用課程相關理論,對制度課程進行較為系統的剖析。

制度課程的內涵

對於制度課程內涵的理解,我們可以在對課程的分類中進行理解。課程型別是指課程的組織方式或設計課程的種類。泰勒根據課程的組織方式,將課程分為四大類:

學科課程、廣域課程、核心課程、完全未分化的結構。

而制度課程的特點最符合學科課程的特點,它以有組織的學科內容作為課程組織的基礎,分別從各門科學中選取內容,形成不同的學科,並從課程體系出發,整體安排其順序、授課時數和期限,課程內容的選擇和安排按學科知識的邏輯結構來進行,重視學科內容的記憶體聯絡,並且重視教師系統的講授。

制度課程的目標

對於課程目標,多年來,在課程編制中比較流行的是以行為方式來陳述的目標,即起自博位元,並被泰勒所推進和完善的「行為目標」。制度課程正是在這種「行為目標模式」的指導下,在教育實踐中充分煥發出其特有的魅力的,並為多數教育實踐者推崇。儘管後來「展開性目的」和「表現性目標」,對課程的改革和發展起到一定的推波助瀾作用,但是對於我國的目前絕大多數中小學教育實踐來說,行為目標模式所倡導的目標預設性仍舊因為其「便於操作和評價」的功能而被廣泛接受。

對於制度課程的目標設定,由於學界並沒有相關的專門論述,因此我們可通過對新課改的目標的解讀找到其切入點。

新課改將課程目標確定為培養出更具有堅實行為修養的人,亦即關心變化和革新的、有批判精神和團結精神、富於責任感和思想自主的人,他們認為這樣的人更適合學習和更新自己的專業和文化知識。它所對應的課程目標取向更傾向於「展開性目的」和「表現性目標」。

因此,制度課程的課程目標強調了學生的技能和知識的掌握和獲得,形成較為基礎和完整的知識結構體系,這種課程目標對於理論研究和知識的掌握來說,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但卻忽視了學生的個性、興趣的培養及學生的全面發展目標,這也正是現在所提倡的「活動課程」「生成課程」等形成的突破口。

制度課程的內容

制度課程的課程內容往往被作為要學生習得的知識來對待,這些知識採取事實、原理、體系等形式。儘管熱門對這些術語可能有不同解釋,但重點都放在向學生傳遞知識這一基點上,並認為知識的傳遞是以教材為依據的。它並從課程體系出發,整體安排其順序、授課時數和期限,課程內容的選擇和安排按學科知識的邏輯結構來進行,重視學科內容的記憶體聯絡。

特點為基礎性,系統性以及完整性。

把重點放在教材上,有利於各門學科知識的系統性,使教師與學生明確教與學的內容,從而使課堂教學工作有據可依,所以很多教育工作者不知不覺地採取這種取向。但是這種把課程內容看做是事先規定好了的東西的觀點,忽視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動性,忽視了課程內容與社會生活的緊密聯絡。

制度課程的實施

課程實施是把課程計畫付諸實踐的過程,堅持制度課程形式的課程實施過程中,學校及教師成為最重要的課程實施者,教師系統的講授成為課程實施的主要途徑,教師佔據著主導地位,從而幾乎忽視學生自學及社會考查等實施方式。如何有效地向學生傳遞大量的資訊成為了實施制度課程的教育工作者所關心的唯一事情,任何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都圍繞這個展開。

在制度課程的指導下,課程實施往往會造成一些現實問題,如,有的學校任意增減課時,對教授的內容不恰當地拓寬、加深、拔高,利用節假日給學生補課等。如何更好地實現學生個體的全面發展,如何在個人發展與國家意志之間保持合理的張力,這是制度課程實施過程中給教育工作者的新的啟示。

制度課程的評價

制度課程的評價模式可以看做是目標評價模式的典型代表。在泰勒看來,如果我們要系統地、理智地研究課程計畫,首先必須確定所要達到的目標。他強調評價必須是在完成了目標的預先確定後才可實施的,是要確定預期課程目標與實際結果的吻合程度。

制度課程下對學生的評價主要是利用評價工具和手段,將學生是否掌握課堂知識與技能,是否理解教師教授的一切作為評價標準。這些都是通過學生具體的外顯行為作為評價依據的。如學生的考試成績、課堂發言情況及作業完成情況等都可以是制度課程評價的重要依據。

不管怎樣,在教育實際過程中,筆者認為,我們不能將制度課程僅僅作為新課改的提倡的課程的對立面來認識,而應該根據具體情況採取相應的措施,應從行為主義理論、人本主義理論等中吸取精華,對課程進行改革。制度課程在某種意義上將在一定時期內繼續存在於我國的教學實踐及理論研究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仍舊是教育理論界應該遵循的不變法則。

新課程教師評價初探

課程目標的確定 第一 課程的設計的評價設計思路與策略 內含課程的結構 課題的選擇及其意義 課程資源的開發等等 小組合作的設計與 第二 課程的實施小組或學生之間的評價與激勵 學生的體驗與教師的感受 體現了科學 與合作學習的基本特徵和要素 包括知識與技能的發展 過程與方法的發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發展 ...

《社會醫學》課程改革初探

摘要 社會學是一門醫學與社會學交叉的學科。該文旨在通過分析社會醫學教學過程中發現的問題,教學改革方向,以促進教學效果的提公升,以培養一批具有良好專業素養的 具有積極創新精神的 適應衛生改革與發展的職業化衛生管理隊伍。關鍵詞 社會醫學課程改革 社會醫學是一門醫學與社會學交叉的學科,在經濟社會發展的背景...

初探旅遊文化校本課程

作者 謝俊敏陶永輝吳曉慶 新課程學習 中 2013年第04期 摘要 校本課程開發自20世紀70年代興起,一直是教育領域研究的熱門話題之一。旅遊文化內涵豐富 形式多樣,在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能作為一種教育資源加以開發利用。本著促進校本課程內容積極建設的態度,試圖把旅遊文化引進校本課程內容的建設與開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