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保障與經濟的關係

2022-10-11 00:51:03 字數 3361 閱讀 9298

社會保障與經濟發展的關係社會保障與經濟發展之間既互相促進又互相制約,經濟發展決定著社會保障的發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受社會保障發展的制約;而社會保障亦反過來促進或制約著經濟發展。 社會保障制度對經濟發展既有促進作用也有阻礙作用,一方面,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制度,它能促進經濟發展;另一方面,與經濟發展水平不相適應的社會保障制度,它能阻礙經濟發展。社會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健全的社會保障制度,社會保障制度能夠促進經濟的發展。

.社會保障為經濟發展提供了穩定的社會環境。社會保障有利於消除社會矛盾,從而避免社會矛盾激化,維護了社會安全和社會穩定,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了乙個適宜的穩定的社會環境,從而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

社會保障通過其**供需變化可以對社會總供給和總需求進行調節,從而促進社會經濟健康持續發展。由於我國社會保障事業的嚴重滯後,降低了居民的消費預期,使我國的消費市場難以真正啟動,從而影響了我國經濟健康發展。社會保障通過對勞動者的多方面的保障也直接促進著經濟的發展。

如社會保險既是勞動力資源配置的關鍵性機制,又是促進勞動者身體、心理及技能素質的重要保障機制,從而對經濟發展起著直接促進作用。社會保障制度還能促進勞動力的自由流動和合理配置。社會保障事業的發展,能夠促進第三產業特別是服務業的發展,解決就業問題。

社會保障對經濟發展的阻礙作用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如果社會保障超前發展,則可能構成經濟發展的負擔,損害經濟增長的持續性和企業乃至國家的競爭力。另一方面,如果社會保障發展嚴重滯後,則可能影響社會穩定,阻礙勞動力的自由流動和合理配置,使社會保障不能成為**對巨集觀經濟執行進行調控的有效工具,這樣一來也制約了經濟發展。

社會保障採取的是經濟手段,從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所在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具體來講,經濟發展對社會保障的制約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制約著社會保障的規模,如發達國家因有發達的經濟做後盾,早已普遍建立起健全、發達的社會保障體系甚至福利國家,而發展中國家卻因經濟發展落後而缺乏健全的社會保障網路;二是決定著社會保障的標準,即經濟發展水平愈高,社會保障水平亦會相應提高,反之亦然;三是制約著社會保障政策,如效率優先必然制約社會公平,反之,效率與公平兼顧與協調會更有利於社會保障的健康發展。

經濟發展的水平對社會保障制度的確立與發展影響重大,任何社會保障制度的確立及其發展都要有相應的物質基礎來支撐。但是,經濟因素不是決定確立社會保障制度的唯一因素。考察世界上一些發達國家建立社會保障制度的過程可以發現,歐美等發達國家的社會保障制度都不是等到其經濟足夠發達的時候才建立的。

實際上社會保障制度要受社會因素、經濟因素、政治因素乃至歷史文化因素等多種因素的影響。

社會保險費用支出作為一項主要的**財政支出,本身就會形成巨大的消費需求,直接拉動經濟增長。當經濟高速增長時,社會充分就業,社會保險收入增加,支出減少,有利於抑制社會需求的急劇膨脹,避免經濟過熱。當經濟衰退而失業率增大時,社會保險支出增加,抑制了個人收入減少的趨勢,給失業者和生活困難者以購買力,從而刺激有效需求,拉動經濟復甦。

這就是所謂的社會保險調節經濟的「自動穩定器」功能。就我國目前的經濟形勢看,有效需求呈現不足。城鎮居民特別是低收入家庭收入增長趨緩,是制約我國消費需求增長的直接原因之一。

在這種情況下,**增加失業保險金和居民最低生活補助費等社會保險費用支出,刺激有效需求,增加即期消費,正好可以起到的促進經濟增長的正面作用。而且,**發放給下崗、失業人員和離退休人員的社會保險費只能保證其基本生活,一般不會象其它貨幣發放那樣有相當一部分立即倒流回銀行以存款的形式「沉澱」下來,而是基本上進入消費品市場,形成最終需求。這一效果是其它擴張性經濟政策難以達到的。

社會保險拉動經濟增長的另乙個重要貢獻就是它可以穩定居民的消費心理,恢復居民的即期消費信心。在消費者已經成為市場主體的情況下,消費者的消費心理和消費信心就對社會有效需求的形成和社會供給的實現發揮著重要作用。目前我國國內市場面臨的一種嚴峻局面就是居民的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不足,而抑制居民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對未來的不安定感。

隨著國企改革減員增效和**機構改革人員分流,城鎮居民的預期收入下降。而社會保障等配套制度改革的不到位,又使多數城鎮居民擔心自己陷入困境時得不到足夠的生活保障,以致「老無所養,病無所醫」。因此,他們往往不敢將消費慾望轉化為即期消費行為,即使面對廉價的商品也不輕易購買。

這種消費心理就是造成上半年物價持續**和銀行存款急劇上公升的主要原因之一。針對這種狀況,加快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和相關制度改革,給陷入困境的城鎮居民和工作不安穩者提供可靠的生活保障,消除他們後顧之憂,對於恢復和增強消費者的消費信心,擴大內需,實現國民經濟正常的生產——再生產迴圈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近年來,我國**加快了社會保障體制改革和建設的步伐,新修訂的《憲法》明確規定國家應建立健全同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制度。從我國的實際情況出發,國家確立了「低水平,廣覆蓋」的社會保險原則,這是十分正確的。深刻領會這一決策精神,認清社會保險和經濟增長的內在關係,有利於我們把握好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

當前,在社會保險與經濟增長關係的認識問題上有兩種傾向值得我們注意:

一是認為社會保險的水平越高越好,越高生活就越有保障。這種認識忽視了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水平不高的國情,片面強調社會保險增進國民福利的社會效益。殊不知,社會保險作為一種消費,最終依賴於經濟發展水平。

如果待遇水平定得過高,與一時的經濟發展水平不相適應,一方面會增大企業的不必要負擔,提高勞動力成本,從而降低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另一方面,容易導致社會保險**收不抵支,國家財政會背上沉重的包袱。這都不利於經濟的持續增長和社會的不斷進步。

現階段我國只能「提供最基本的社會保障」,這也就是說目前搞社會保險只能堅持「低水平」原則。將來生產力發展水平即使有了很大提高,社會保險待遇水平也應與之相適應;否則,就會像英國等西歐國家那樣,犯了「福利病」,拖累了經濟增長,社會保險最終也搞不上去。

二是認為社會保險增加了企業的「額外」負擔,不利於經濟增長;特別是在外資企業搞社會保險不利於引進外資,沒有必要。這種觀點表面看來似乎有些道理,但深入分析起來是站不住腳的。首先是沒有深刻認識到社會保險和經濟發展的關係。

我們說,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若沒有社會保險,就不可能有社會穩定。沒有社會穩定,**還談得上引進外資?其次,企業依法參保,既維護了職工合法權益,調動了職工積極性,減少了勞動爭議和消極怠工,從而改善了投資環境,提高生產效率,有利於吸引更多的外資湧入。

第三,外資企業也要參加所在地的社會保險,這是國際慣例。我們在招商引資中,努力改善投資環境,杜絕不規範收費,對於引進外資十分必要,但不能錯誤地認為在外資企業中徵收社會保險費是亂收費,增加了企業的「額外」負擔。其實,社會保險費是企業的一種「額內」負擔,它具有與稅收同等的法律地位,世界上許多國家就是直接開徵社會保障稅來保證收入**。

第四,所有企業都要參加社會保險,這是市場經濟公平競爭原則的內在要求。如果只有國有企業依法參保,而外資企業和私營企業長期不參保,那麼,國有企業就必然會因勞動力成本相對較高而在市場競爭中一直處於劣勢。這種不公平競爭與市場經濟是不相容的,不利於國民經濟的整體發展。

總之,社會保險和經濟增長的關係是相輔相成、互為促進的。按照「低水平,廣覆蓋」的原則,積極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建立健全同經濟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制度,是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經濟增長,推動社會進步的長遠之策。

勞動與社會保障複習

勞動經濟學 複習資料 第一章導論 生產與消費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1 勞動經濟學是研究勞動力市場現象及勞動力市場執行規律的科學。2 課後2 如何正確理解勞動力資源的稀缺性。答 資源的有限性稱為資源的稀缺性 識記 或者更準確地說 相對於人類社會的無限需求而言,客觀上存在著制約滿足人類需要的力量,...

社會保障學

名詞解釋 一殘疾人福利 1儲蓄保險金制度 儲蓄保險金制度主要存在於發展中國家,實際上是一種強制性的儲蓄制度。該制度要求企業和職工定期交納規定的保險金,共同出資建立特別 款項記入每個雇員的帳戶,專款專用。當雇員發生規定的偶然事故時,按時規定將各帳戶下的儲蓄保險金,連同利息一次發還給受益人。但有在有些情...

農村社會保障

中國農村人口佔全國人口的大多數,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在農村,土地既是生產資料,又是生活資料 土地屬於集體所有,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受歷史傳統文化影響,農村具有家庭供養 自我保障 家族互助的長期傳統。根據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特點,國家在農村實行與城鎮有別的社會保障辦法。探索建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 中國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