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備課與書寫教案

2021-03-04 09:59:50 字數 5522 閱讀 2286

第一部分,新課程下我們如何備課

一、首先要提高對備課的認識

課前的一切準備工作都稱為備課。如:熟悉材料,研究新課標,收集材料,查閱有關資料,了解學情,準備教具,課前實驗,選擇教法、學法、設計習題等。

備課其核心是課堂教學設計,它是衡量乙個教師的教學工作是否認真的重要條件。備課是乙個整體概念,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備課就是寫教案。必須把備課當作教學工作中一項整體工程來對待。

備課是上好課的前提,是教師職業的基本任務之一,也是重要的教學基本功,備課是加強教學的科學性、計畫性、預習性、充分發揮教師主導作用的重要環節。你備好了課,不一定能上好課,但是你要想上好課,卻必須要備好課。從這個意義上講,無論是青年教師,還是老教師都需要認真備課。

1、什麼是備課? 讓我們先看看備課不是什麼。

第一,備課不是「不得已而為之」。

「不得已而為之」和「有心為之」的區別在於前者是被動、而後者是主動的。備課的根本出發點是為了學生,是為了幫助學生進行更有效的學習。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師的人格是進行教育的基石。」朱熹雲:

「敬業者,專心致志以事其業也。」教師是神聖的職業。作為教師,要敬重自己的事業,熱愛自己的工作。

教師只有自覺地、主動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對教材、教法鑽研中去,深入細緻地了解學生,認真地、創造性地備課,才能做到「有心為之」。

第二,備課不是寫教案。

不論是「簡案」還是「詳案」,都能幫助教師對教學進行一定的把握。但是,教案並非備課的全部。目前許多教師談及備課時,表面上似乎關注的是備課,而下意識裡卻在談教案。

更有甚者,有的教師通過研究教案來分析備課。作為教師,必須正確把握備課和教案的關係,不能為寫教案而寫教案。

第三,備課不是把教材變成講稿。

備課當然不能不備教材,但這只是萬里長征邁出了第一步,還要想方設法駕馭教材,因為那只是個例子。在倡導主動、合作、**學習的今天,教學僅僅轉述教材內容的做法與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設想相去甚遠。

第四,備課不是老師自我講授的安排。

如果我們要問學校裡什麼樣的老師是最神奇的老師,一定有這樣的答案:「剛說完最後一句話下課鈴就響了。」「剛寫完最後乙個字時間便到了」。

應當說,這些教師的確是很好地掌握了課程進度,時間安排似乎臻於完美,按照預期的設想,成功地完成了教學任務。但是,任務完成和達成目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完成任務並非意味著目標達成。備課是為課堂教學而「備」,而教學作為學校教育的主要途徑和形式,其目標並非僅僅是傳遞文化知識。

課堂不是教師表演的舞台,教學不是教師的獨角戲,備課不是老師自我講授的安排。

2、那備課是什麼呢?

第一,備課是教學設計。

教學是乙個複雜的過程,從系統論的角度來看,教學系統是乙個由若干要素構成的開放的複雜系統,要使這個系統產生「整體系統」的作用,而不僅僅是「簡單相加系統」,即要使教學的整體作用大於其構成要素的作用之和,就務必要在備課上下足功夫。教學設計就是運用系統的方法對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進行具體計畫,從而預設教學的系統或程式,其根本目的是促進學生學習的有效生成。教師上課面對的是乙個個鮮活的生命,如何把他們和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以及教學環境有機結合起來,發揮系統的整體作用,需要教師提前進行深刻地思考。

每一節課都應有其獨特的任務和要實現的目標,教師必須對自己的教學目標有十分恰當和清晰地認識。只有當教師對自己選擇與組織的教學內容進行精心設計、達到融會貫通的程度,教師講授才有可能娓娓道來、左右逢源。

第二,備課是對教學資源開發、整合與利用的過程。

新課程改革的目標直指時代要求,要使學生「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科學和人文素養以及環保意識;具有適應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對教學資源合理開發、整合與有效利用是促進教學的有效手段。教學資源的內涵會隨著社會、科技、經濟和文化的發展而不斷豐富。

教學是乙個複雜的活動,可供教學利用的一切事物,無論物質的、精神的,校內的、校外的,有形的、無形的,均可說是教學資源。教學活動不僅是乙個認知活動過程,也是乙個社會活動過程,教學資源的選擇與配置,不應僅從認知的角度出發,還必須善於營造良好的人際關係及其情感氛圍,使教學資源在促進學生心智方面得到和諧、同步發展,使興趣、注意、愛好、意志等非智力要素與感知、理解、應用、實踐、解決問題等認知水平和認知能力均得到同步和諧發展。「實際上,生活中蘊藏著巨大的甚至可以說是無窮無盡的教育資源,一旦教師將生活中的教育資源與書本知識兩相融通起來,學生就可能感受到書本知識學習的意義與作用,就可能深深意識到自己學習的責任與價值,就可能增強自己學習的興趣和動機,學習就可能不再是一項枯燥無味必須要完成的義務,而是一種樂在其中的有趣的活動。

」第三,備課是知識的內化與活化。

很多教師都有這樣的感受:在經過多次重複同一課的教學之後,就覺得一切盡在掌握之中,備課根本就是多此一舉。基於此,備課的策略也有所不同,年輕教師要「備詳案」,經驗豐富的教師便可以「備簡案」或可以是「零教案」。

很顯然,這是對備課的誤解。對教學內容爛熟於心、倒背如流並不意味著做到了對知識的內化、活化和轉化。提到內化,人們強調更多的是讓學生來內化,教師是否內化了教學內容或者能不能內化教學內容沒有受到重視。

不論經驗多麼豐富的教師,如果做不到「內化」,他只能是知識的奴隸,只能是「傳聲筒」。教學就是乙個不斷「內化」的過程,首先是教師對客觀的教學內容進行內化,使其成為不斷促進自己發展的支點;緊接著是學生對教學內容的內化。如果教師沒有內化自己的的教學內容,學生就很難做到知識內化。

內化在一定程度上是主觀個體與客觀內容相互作用的結果,但是教師對知識的活化卻能有效促進學生對知識的內化。知識的存在狀態是靜止的,是僵硬的,是沒有感情的。活化就是讓靜止的、僵硬的和沒有感情的知識變得動態、鮮活和充滿感情。

知識活化是教師想象力充分釋放、創造力充分展現的過程。每一節課首先對老師是新的,然後才能對學生是新的,這樣才能避免課程結果是對知識的複製。例如,同樣一篇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不同的教師有不同的教法,效果自是各異。

第四,備課是對學生的研究與關注。

教師要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完成教學的進度,同時還要進行課堂觀察。但是,這種觀察只能把注意到的複雜多樣的現象儲存到大腦中,作為課後進行反思和研究的材料。因此,對學生生活世界和學習世界的真正關注與研究是在備課的過程中完成的。

學生有哪些需要特別關注和引導的地方?學生之間到底有哪些差異?通過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教學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教學的最終目的在於培養全面發展的合格人才,促進每乙個學生的和諧發展。「因材施教」要求教師在看到學生的共性的同時要注意學生的個體差異。「教學中學生的個體差異是客觀存在的。

在承認差異存在、尊重學習個體差異的前提下,超越個體差異,以促進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應是我們努力的新方向。」教學以人的發展為中心,知識的傳遞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教學的目的在於促進人的發展。

與此相適應,一生只備乙個教案的備課已經完全不適應現代教學的需要了。備課要關注學生的生活世界,使他們在書本中找到生活世界的影子,把生活中無窮無盡的教育資源融入到書本知識之中;備課要關注學生的生命世界,以便在教學過程中為學生留有一定的自由時間和空間;備課要關注學生地位,構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師生關係;備課要關注學生的心理世界,創設對學生有挑戰性、激勵性的問題或情景;備課要關注學生這一團體特有的、獨有的文化,建立師生、生生有效交流互動的平台;備課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因地制宜,打破單一的教學組織形式。

第五,備課是教師再學習的過程。

「終身教育」口號的提出和「學習型社會」概念的初步形成,要求每個人時刻準備充電,以免被時代所拋棄。教師更應是如此。

「越教越熟」是否就是進步呢?有專家指出,恰恰相反,這正是教師原地不動的表現。教師年復一年反覆研究同一本教材的內容,以至看起來能夠倒背如流,運用得心應手。

實質卻是「井底之蛙眼中的那片天空」。不論是雨過天晴,還是風雷激盪,它眼中的那片天空永遠是狹小而又寧靜的。

一成不變的教學和「一本教案教一年」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教師只有想方設法不斷地學習才能緊跟時代的步伐。教師要時刻關注教育專家、學者的研究成果,運用成熟的理論來指導自己的教學實踐,同時要借鑑其他教學工作者的教學實踐經驗。備課過程中,教師要跳出書本的囿限,追求先進的理念和方法,轉換角度,更新內容,以更好地促進課堂教學為學生的全面發展而服務。

一位教師在成功執教了一堂課之後,當別人問及他準備了多久時,他是這樣回答的:我用我的一生來準備我的教學,而就這一堂課而言,我只花了15分鐘。寥寥數語,道出了備課的真諦。

一節課的時間只有短短的40分鐘,但要使這40分鐘真正發揮作用,需要老師付出幾十倍甚至幾百倍的時間和精力。

二、新課改下備課的新特點

1、.由靜態備課向動態備課轉變。過去以傳授知識技能為主,現在我們以促進學生的終身發展為己任;過去我們帶著知識走向學生,今天我們是陪著學生走向知識;過去我們把教科書作為學生的世界,今天我們讓世界成為學生的教科書。

2.由經驗型備課向研究型備課轉變。 新課程下備課本身就是一種研究活動,因為每乙個新課程教學方案的設計就是對舊教學方案的創新,教學設計的推陳出新就是在進行教學改革.

研究型備課有以下幾個特點:1.備課內容的開放性.

2.備課方法的互動性.3.

備課過程的反思性.4.教學設計的創造性 .

3.由文字教案向文字與思維相結合教案轉變。 備課應是終身隨時的感悟,而不是一時的偶有所得,備課應是刻在心中永遠難以忘懷的教學藍圖,而不僅僅是寫在紙上的文字.

我們不再用大量的時間去寫"花架子"教案,而是把精力用在對教學起重要作用的備課上:進課堂以前,認真鑽研教材,並把設計好的教學過程在頭腦中象"演電影"一樣梳理一遍,分清教學主次,抓住一些學生可能存在疑問的地方加以思考,分析和調整,隨手在課本上做一些提示性的標記,使之成為備課環節的乙個有機延伸.

4.由個人備課向個人與集體合作備課轉變。新課程實施中教師的合作備課顯得特別重要,這是因為新課程新設計,問題多,困難多,矛盾多.

而且其中大部分是新問題,往往靠乙個人的頭腦來解決比較困難,而靠集體智慧型就會提高備課質量,而且節省時間.

三、如何備課?

第一、從巨集觀到微觀——系統備課的幾種方法

所謂由巨集觀到微觀,就是教師備課從程式上要「由大到小」「由粗到細」。

所謂「由大到小」是指備課的範圍,要按照全冊教材→單元教材→課時教材的程式來備課。「由粗到細」是指備課的深度,即教師對所教課程,要反覆推敲,深入鑽研。巨集觀備課有方向性、計畫性、超前性,是微觀備課的指南。

而微觀備課是對每一課時,從知識到方法的逐一設計,是對巨集觀備課的具體落實。

從巨集觀到微觀,教師備課應掌握以下幾種方法。

1、常年備課。也就說教師備課不能侷限課前的幾個小時,他應包括教師平時的對現實生活素材的留心地觀察,包括教師對各種教學資料的積累。這就是說的常年備課。

2、學期備課。學期備課是指教師在課程標準指導下對整冊書的鑽研,學期備課可粗一些。學期備課後可編出《學期教學進度計畫表》.

3、單元備課。單元備課是在乙個單元或乙個課題的教學之前進行備課,單元備課擬出單元的教學計畫.

4、課時備課。課時備課是根據單元明確的教學目的、任務、要求、重點、難點及其相應教學方法,進一步從每節課的實際出發,認真研究和解決單元備課各項計畫的具體落實。

5、課前復案。這是在上課前教師對教案內容再揣摩構思,默記熟練的過程。

6、課後備課(課後反思)。這是教者課後回顧,反思總結的過程,可以寫教學後記。

第二、從感性到理性——課時備課的三個階段

課時備課就是以課時為單位、設計出具體的教學方案。顯然,要完成單元的學期的教學任務就是要靠每乙個課時教學計畫逐一落實。所以課時備課的好與壞,直接影響全單元和全學期教學任務的完成的好與壞。

那麼,怎樣才能搞好課時備課呢?

我們可以把這個過程劃分為:吸納(收集備課資訊)——構思(設計教學方案)——輸出(編寫教案)三個階段,分三個步驟來操作。通常教師備課之初不應急於編寫教案。

備課本和教案書寫基本格式

一 備課本封面 主要包括學校 科目 教師姓名 班級和學段。二 續頁 主要包括教師課程表 學科教學進度安排表 具體到每週的教學內容,充分考慮到放假和考試 考試成績記分表 三 末頁 主要包括聽課記錄表。四 教案基本格式題目 標明章 節或主題 1 教學目標 三維目標可相契相合 知識目標 傳授知識要求達到的...

如何正確的書寫教案

在日常教學工作中,撰寫活動設計是備課的重要環節。教案寫得好,目標明確 條理清晰 層次分明,那麼在教案的實施過程即上課時就能得心應手 有條不紊 中心明確。反之,則條理不清 輕重不分,教者思緒不明,學者一頭霧水,就不能達到好的教學效果。可見,寫好活動設計是上好課的重要前提,那麼,怎麼樣才能準備好乙個好的...

如何書寫規範的教案

規範的教案規格可為教師系統組織教學計畫的語言,也為教師理順教學思路,進行合理化 最優化的教學設計提供一指導性框架。寫好教案是教師上好課基礎。規範的教案應包括以下幾方面的內容 寫上課題 確定教學內容及課的型別 如習題課 複習課 新課等 確定並陳述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預期的學生學習結果。對教學目標的確定...